10月26日早上10點,甘肅華池縣人民醫院兒科病房內,一名出生僅13天的男嬰呼吸微弱、皮膚灰白、四肢冰涼,當地醫生們對其進行緊急搶救,但卻沒有任何效果。
正在此時,剛剛來到華池縣兩天,正在做上崗前準備的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援華池醫療隊隊員朱曉波匆匆趕來,他在對患兒進行初步檢查后,迅速作出了“新生兒呼吸衰竭、休克”的判斷。
“必須盡快進行氣管插管,否則孩子性命不保。”朱曉波說。
但是,由于當地的醫療條件有限,華池縣人民醫院中并沒有一次性氣管插管用具,朱曉波想起臨行前曾在濟南帶了幾套,于是立即派人去宿舍取。而正是這套看似簡單的用具,為挽救這名患兒的生命帶來了一線希望。

朱曉波成功進行氣管插管、復蘇囊正壓通氣后,患兒氣道得以開放,建立通氣;同時他又給予多次液體復蘇,糾正酸中毒,維持血壓,緊急完成頭顱CT、胸腹X-ray、血氣等檢查。在他的努力下,患兒的休克狀態漸趨改善,膚色開始轉紅。
就在他剛剛松了一口氣的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醫院的新生兒呼吸機不能使用!無奈之下,朱曉波只能繼續為患兒行氣管插管后的復蘇囊正壓通氣,手動按壓氣囊,幫助患兒呼吸。
隨后,朱曉波和醫療隊的其他同事緊急聯系有呼吸機的上級醫院,對患兒進行轉運。下午14點,轉運開始,3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朱曉波一只手緊緊懷抱著患兒,而另一只手,一直有節律地按壓著復蘇囊,始終保持著每分鐘40-50次的頻次,這一路,他整整按壓了近10000次!

盡管在到達上級醫院放下孩子后,朱曉波的手部酸麻得很厲害,但他并沒有覺得什么,他回憶說,“當時真沒感覺到累,就感覺到孩子還有救,還有希望。”
下午17點,患兒生命體征平穩地轉入上級醫院繼續治療,朱曉波依然沒有離去,而是選擇繼續留下來協助指導收治醫院對患兒進行救治,直到深夜才返回住處。
“現在患兒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正在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朱曉波說。
此次朱曉波和他的同事們對危重新生兒的搶救,是山大二院對口幫扶甘肅華池的“第一仗”。“這一仗”打的很漂亮,不僅挽救了生命,而且更溫暖了人心。
據悉,這是華池縣人民醫院兒科接收的第1例危急重癥新生兒,也是醫院兒科完成的第1例氣管插管,同時,新生兒使用氣管插管后的復蘇囊正壓通氣進行長途轉運,也是第一次。
搶救期間,得知患兒家境情況一般,朱曉波又與山大二院其他四名醫療隊員:質量管理辦公室孫亮、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賈濤、婦科于云海、產科郭萌集資1000元現金,捐給了患兒家庭。
患兒的父母激動地說:“山大二院的專家太好了,救了我的孩子,還給我們捐款,謝謝,謝謝!”

據悉,對口幫扶工作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為加強縣鄉兩級醫療機構建設、提升整體服務能力所采取的戰略舉措,是緩解農村居民看病就醫問題的一項民生工程。
山大二院積極響應號召,克服困難,派出最優質的人才力量,積極與子洲、華池縣人民醫院對接,將“二院人”不畏艱辛、敢于奉獻的精神根植西部,全心全意投入受援縣人民健康事業的發展中。
(壹點號 山大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