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拉菲公館小區3號樓的業主們愁壞了,單元樓內兩戶房屋被出租后改造成了員工宿舍。這一改造讓業主們瞠目結舌,296平米的房屋放置了24張雙層床,這意味著每戶要住48個人。

被改造房屋內每個房間內都放了多張雙層床。視頻截圖

小區內掛著業主抵制“群租房”的橫幅。

事發小區。
一戶放24張雙層床,洗手間變公共廁所
李田(化名)最初是在9月初發現異常的。當天,李田下樓,一輛廂式貨車停在單元樓前,工人們正在搬卸床架。看著樓門前堆放著一排排的鐵質床架、床板與被單,李田有點吃驚,細心的他數了數,門前堆放的加上貨車里的,總共不下100個。
上前詢問工人,得知他們要將這些東西搬到10樓與21樓,“說是那里被裝修改造成了集體宿舍”。李田隨即將此消息與圖片發至單元樓業主交流群,業主們便炸開鍋了。“大伙共同的擔心就是,租客人員混雜給單元樓業主帶來消防、治安等隱患。”
“屋里面的結構、布局全都改變了。”10月中旬,李田等業主曾進入到其中一戶,看著屋內布局,李田等業主很是吃驚。李田稱,小區房屋本就是一種戶型,但這處房屋經過改造之后,卻早已面目全非,“能砸的墻全都給砸了,又重新進行了隔斷,不然怎么能擺放得下24張雙層床。”
“這只是一套房,他們還租了另一套房。”李田數過,那套房子里放了24張雙層床,也就是有48個床位,兩套房加起來能住近100人。更讓李田等人震驚的是,房屋的裝修改造也破壞了房屋原有結構——廚房變成了淋浴間,洗手間變成公共廁所。
從李田提供的視頻,記者看到,群租房每個房間內都排滿了雙層床,其中有一個房間還存放了滿屋的行李箱;洗手間已被改造成了設有灰色格擋的公共廁所,共有七個蹲坑;而廚房也改造成了有6個花灑的澡堂。
單元內突增近百人,業主擔憂消防、人身安全
“一樓大廳的喧嘩聲、電梯轟隆隆的運行聲,吵得你根本沒法睡。”李田稱,兩套群租房住進人之后,單元樓的居住環境已大不如前。觀察之后,李田等業主發現,這些租客晚上九點到十點多來一批人,十一二點再來一批人。
“他們都是一家餐飲店的員工,每天分幾撥上下班”。李田介紹,這些住客都是同一家餐飲公司的員工。“在我們小區附近中弘廣場內營業,該餐飲公司為其員工在拉菲公館小區租房用作員工宿舍。”
“這日子咋能舒服得了?”想想自家樓頂上的六個花灑、七個蹲坑廁所,張先生苦不堪言。而更讓他擔心的是,隨著這些住客的長期居住,這些不合理的改造會對整棟樓的房屋帶來一系列破壞,而自家是直接受害者。“誰家能把廚房改成公共浴室?防水、下水做得再好,也抵不住這么多人的使用。”
此外,單元樓內一下子入住近百人,無疑造成了小區電梯等公共設施的超負荷運轉。“每次乘坐那么多人,上上下下。”宋女士抱怨,上個月,這部電梯光報修就十多次。
比起上述,更讓業主們擔心的是小區的消防、人身等安全問題。“一套房屋內住進那么多人,消防安全誰來保證?”12樓的張女士稱,自從樓上、樓下有了“集體宿舍”,自己白天出門從不超過兩個小時,更不敢再像往常那樣帶著孫女在樓下遛彎。“一個房子住那么多人,這些人的身份如何保證?”
登記身份、限制人數,矛盾演化為沖突
一戶房屋里到底能不能住48個人?業主們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實施意見》中提到:住房出租的,單間居住人數不得超過2人,單間人均使用面積原則上不得少于6平方米。
“房屋原戶型是6間房,也就是一套房不超過12個人。”李田稱,兩個月來,業主們曾與出租人進行過幾次溝通,但對方始終不肯退租,因此業主們無奈退讓了一步,“只要這家餐飲企業的入住員工數不超過24個人就行”。
“物業有權核實進入小區的人員信息,我們就要求物業卡著24人標準,超過24個人就不讓進了。”3號樓業主們便與小區物業一起商議決定,每天晚上租戶回家時,對這些租戶進行身份信息登記,通過數人頭限定人數。
但事情并不順利,數人數進小區的行為引起了租戶們的不滿,以至于雙方起了沖突。
從業主提供的視頻里,事發10月21日,一撥人被攔在小區門禁外,相關保安人員對其進行阻擋,經過一段時間的推搡,盡管有保安人員的阻擋,但群租住戶們還是簇擁到單元樓門口。“我們并沒有歧視他們,只是想將人數控制到最低,安全隱患降到最低”。業主強調。
22日,記者來到該小區。3號樓緊挨小區南門,走進南門門口便立著一塊“抵制群租房”的宣傳牌,小區廣場內也懸掛著兩條“抵制群租房”的橫幅。這家餐飲公司租賃的兩套房屋分別位于同一棟樓內的10樓和21樓。記者分別來到這兩層敲門,得到的回應是“沒什么可說的”。
協調會開了不下5次仍沒結果
“花了四五百萬買套房,我們的要求不過分吧。”3號樓的業主們希望最大限度恢復到之前的生活環境。“樓上將廁所、廚房改回來,恢復原樣;一戶居住人數不超過12人;晚上回來也不要太晚,每周每月對其進行身份核實;既然是群租,消防設施也需齊全。”
事發至今的兩個月里,3號樓業主們開始了漫長的“求助之路”。他們曾先后反映至社區、派出所、住建房管等部門。
在上述部門的參與下,業主、出租房、小區物業曾多次舉行協商會,但始終沒有得到明確回復,“協調會開了不下五次,最晚一次甚至開到凌晨3點,可事情并沒有進展。”李田很無奈。
“餐飲公司表示有租賃合同,是不會退租的,有問題可以走法律途徑。”在最近的一次協調會里,承租方的強硬讓業主們十分無助。
而協調會上,各個部門的態度也讓李田等業主很無奈。“都說沒有執法權,都不管。社區街道辦回復,雖有類似規定,但并沒有執法權;轄區派出所對租住人員進行了信息登記,可表示公安對此并沒有相應的處罰權;房管部門表示該由轄區街道辦負責。”
“這幾天晚上我們一直都在值班。”小區物業工作人員透露,事發之后,物業一直在配合業主,會給群租房住戶做身份登記,但也表示,“物業只是服務企業,并非執法機構。”
“效果回到零了。”如今,3號樓的業主們每晚都會輪流在小區門口值班數人頭,每晚進來的人數遠遠超過24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