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城市,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擔憂:一場突發暴雨導致交通崩潰,一場疫情帶來生活不便……這些擔憂很大程度是因為城市韌性不足。如果城市能像彈簧一樣充滿彈性,從容應對風險,并快速恢復原狀,會讓人更有安全感。
在《關于加快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的意見》中,有一個關鍵詞備受關注——韌性城市。我市把“探索建設韌性城市”作為建設“六個城”之一來推進。
宜居的城市,前提必須是安全的城市。面對城市安全的時代大考,我市在制定意見過程中,充分汲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經驗,明確了探索建設韌性城市的目標,力求全面提升起步區的監測預警、預防救援、應急處置、危機管理等綜合防范能力。
原標題:建設韌性城市 讓起步區更有安全感
——《關于加快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的意見》解讀之十二

城市韌性成可持續發展重要指標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什么是韌性城市?韌性城市強調一座城市在面臨自然和社會的慢性壓力和急性沖擊后,特別是在遭受突發事件時,能夠憑借其動態平衡、冗余緩沖和自我修復等特性,保持抗壓、存續、適應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韌性城市能夠快速分散風險、自動調整恢復,從而有效抵御外來沖擊和減緩內部災害。
當前,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其人口、建筑、資本、生產等要素均持續集中。城鎮化進程加快使城市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未知風險不斷增加,應對突發性傳染病、氣候災害等成為各大城市面臨的共同挑戰。面對新變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顯然難以適應城市發展需求。
目前,盡管對韌性城市內涵的界定仍然存在一定差異,但建設韌性城市已得到普遍認可。可以說,韌性城市代表著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應對各種變化或沖擊,減少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
低風險下有彈性城市、高風險下有韌性城市

城市各異,風險有別。城市韌性,更包涵物理、社會、經濟、組織等多個維度,建設重點也有差異。國內率先提出打造韌性城市的上海、北京、成都等地,也有各自考量。比如,上海認為當前重點是讓城市在洪澇、地震等風險發生時安全運行。為此,他們對建筑群落、電網系統、地下管網等進行全面風險管控,并設置了短期目標——2020年底完成225公里地下隱患管網更新、30萬戶居民住宅燃氣立管改造,以及推進104公里海塘專用岸段防御建設、建成100處以上共可容納45萬人的應急避難場所等。
建設韌性城市,不能千城一面,起步區如何選擇?
意見提出,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把安全放在起步區建設突出位置,落實到城市發展的各環節各領域。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針對自然災害和城市運行安全、公共安全領域的突發事件,高標準規劃建設重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
建設韌性城市和城市管理息息相關。意見提出,要推動城市管理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加快構建城市安全運行、災害預防、公共安全、綜合應急體系,全面提升監測預警、預防救援、應急處置、危機管理等綜合防范能力,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現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網絡,打造低風險下彈性城市、高風險下韌性城市。
既要“硬資源”,也要構建“軟支撐”

有了韌性,城市更有彈性更加安全,市民的生活也更有安全感。
當然,打造韌性城市不僅要周密布局基礎設施、物資儲備、產業發展等“硬資源”,還要提升社區組織動員能力,涵養成熟的民眾心態,悉心培育提高公民科學素養,構建“軟支撐”。
意見提出,建設韌性城市要“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作為城市治理的基層單位,社區是廣大市民參與韌性城市打造的最直接載體。面對風險時立即展開行動,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復功能,能夠對城市的防御、恢復、反彈起到關鍵作用。未來,依托社區工作者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加強安全教育,提升防災意識,能夠提升社區在危機面前的響應能力,為韌性城市的打造夯實堅實基礎。(濟南日報 記者: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