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力推縣域經濟發展 打造叫得響的“標兵縣”
古語云:“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強國、強省之基在于強縣。
過去30年,中國城鎮化速度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尤其是最近幾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超過5億中國公民住進城市。十八屆三中全會曾明確提出,要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92歲高齡的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最近也在呼吁:新型城鎮化要以縣域經濟為施力單元。因此,發展縣域經濟已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
今年6月份,山東在21個縣開展了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試點工作。記者注意到,本次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試點工作是山東第一次在這個層面進行探索,全國尚無此先例,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山東發展縣域經濟的緊迫性。
打造山東“標兵縣”
據了解,近年來山東縣域經濟進步較快。以去年為例,全省縣域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4.7%,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4個百分點;有兩個縣域單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00億元,過50億元的有18個,過30億元的有41個。
“但是必須看到,我省縣域產業結構不夠優化、資源環境壓力較大、質量效益不高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未得到較好的解決。”段立宏表示,山東正處于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推進"四化同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鳳凰涅盤、騰籠換鳥",保障改善民生,重點和難點都在縣域,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特別需要一批綜合實力強縣的支撐。但與先進省市相比,山東強縣不算強、帶動力亟待增強。
她舉例說,去年江蘇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過60億元的縣域(僅包括縣和縣級市)達到9個,比山東列入考核的縣域多5個,其中昆山、江陰、張家港分別為244億元、182億元和154億元。可以說,山東缺少像江蘇昆山、浙江蕭山、廣東順德、福建晉江等在全國叫得響的"標兵縣"。
在山東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秦慶武看來,山東縣域經濟目前已進入轉型升級、重點突破、整體提升的關鍵階段,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還有一些新的瓶頸問題正日益凸顯,比如建設用地指標缺口大、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匱乏、中小企業融資難、欠發達縣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等,均需要切實加以對待。
秦慶武認為,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努力。比如,可以將縣域經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以破解建設用地缺口大、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匱乏的問題;可以建立縣域經濟統籌發展基金,加大對欠發達縣轉移支付力度,破解欠發達縣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資深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則建議,在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本著科學發展的原則,建立"綠色GDP"的考核指標和評價指標,避免重走過去那種"村村辦廠,戶戶冒煙"的分散、污染的工業道路,避免使中國的縣域淪為西方先進工業化國家轉移污染的場所。同時,要增加縣域經濟的開放度,鼓勵各種經濟元素跨區域充分流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優勢互補。
21個縣的“破題”使命
實際上,山東省對縣域經濟的重視程度一直在提高,并不斷探索"破題"之方。省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省區域發展戰略推進辦公室副主任李永紅介紹說,2012年山東出臺了《關于推動縣域科學發展整體提升綜合實力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縣域在一些領域先行先試,破除體制性障礙,進一步增強縣域科學發展的內生動力"。今年年初,在山東省"兩會"和省有關文件中,均提出了"選擇20個左右的縣(市、區)組織實施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試點"的明確要求。
前不久發布的《山東省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試點實施方案》共選取了21個試點縣、6項試點任務,每縣各選擇一項作為試點核心任務。
"這21個試點縣具有在全省縣域中實力較強或某一領域突出,在區域布局發展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影響力大等特點,符合省里要通過試點樹立樣板標桿、創造典型經驗的初衷。同時,也兼顧了各地的相對平衡。"段立宏說,由于部分市的縣域數據指標排序均比較靠后,省發改委要求其根據試點內容和任務,各推薦了一個試點縣,實現了17市全覆蓋。縣域單位較多的煙臺、濰坊、濟寧、臨沂4市均包括兩個試點縣。
這些縣城各選擇了上述6項試點任務中的一項作為核心任務。其中:即墨市、壽光市、榮成市、鄒平縣重點圍繞城鄉統籌開展試點;淄博市臨淄區、龍口市、新泰市、日照市東港區、茌平縣重點圍繞轉型升級開展試點;泗水縣、蒙陰縣重點圍繞生態文明開展試點;章丘市、諸城市、沂水縣、齊河縣重點圍繞園區經濟開展試點;萊州市、廣饒縣重點圍繞鎮域經濟開展試點;滕州市、鄒城市、萊蕪市萊城區、菏澤市牡丹區重點圍繞民營經濟開展試點。
"我省農業人口占全部人口的近六成,但與南方發達地區相比,在城鎮化、鎮域經濟、民營經濟等方面有不小差距,轉型升級、生態文明、園區經濟的潛力也很大,有針對性地開展縣域經濟試點正好牽到了解決問題的'牛鼻子'."秦慶武表示。
史無前例的政策支持
山東共有137個縣(市、區),此次確定的21個試點縣幾乎全是經濟強縣。但在段立宏看來,經濟欠發達縣不僅不會因此受冷落,還會受益于試點縣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試點工作是全省第一次在這個層面的探索,全國尚無此先例。"段立宏表示,在政策支持上,更加注重激發試點縣內生動力。在增強要素支撐上,山東也將在省重點建設項目、產業政策、政府投資、資金扶持等方面向試點縣適當傾斜,對列入省級重點項目以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好項目、大項目,落地確有困難的,由省里統籌用地指標,優先安排;并支持試點縣依法有序開展低效土地二次開發和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發展"飛地經濟";優先支持試點縣申報國家級創新平臺,安排試點縣發行企業債券等。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還將加大對試點縣的資金投入。每年從省區域戰略推進專項資金中安排每個試點縣不少于2000萬元,在省對各市的切塊資金中予以安排,并按照規定的投向用于試點縣建設。"國家和省安排的專項資金也重點向試點縣傾斜,并提高省級配套資金和省補助資金比例。"
據介紹,對于經濟欠發達縣,山東近年來在財政、金融、土地、產業發展、城鎮發展、重點項目、獎勵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一直在加大,現在多數欠發達縣已經具備了發展的基礎。去年底,全省10億元以下財政收入的縣有27個,比2011年減少了34個,幅度非常大。"在縣域經濟試點工作的帶動下,今年這個數字預計還會減少一半,到年底,我省財政收入在10億以下的縣將只有十幾個;除了長島以外,我省財政收入在5億以下的縣將基本沒有了。"段立宏說。
■延伸閱讀
固安模式:一座縣城的產城融合
2002年6月28日,一種新的開發區建設運營模式在固安落地生根,河北省第一個以"政府主導,企業運作"模式開發建設的工業區在固安奠基。
由固安縣政府、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華夏幸福基業聯手成立的三浦威特園區發展有限公司,實施固安工業區的建設和運營。園區管委會作為縣政府派出機構,為園區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和管理。這一模式不僅使固安的發展建設快速上檔升級,也為中國縣級開發區發展建設提供了新路徑,被譽為"固安模式"。
如今,這個園區的發展和運營模式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研究。
資料顯示,建區前3年,固安工業區就投資3000多萬元,聘請歐美8個國家30多位著名規劃大師,遍訪新加坡、德國等國先進開發區、工業區,集全球智慧,將固安工業區發展提高到城市發展的高度,打造產業高端、空間生態、人文薈萃、近悅遠來的現代化產業新城。
建區10年,固安工業區人均生產總值從7142.9元增加到24.62萬元,增長了34.5倍;財政收入由0.13億元增加到5.23億元,增長了近40倍;固定資產投資從10億元增加到116.6億元,增長了10.7倍。
對于固安"產業新城"之路,有關專家分析其有四大成功要素,一是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產業發展優勢,二是獨特的區位優勢,三是便捷的交通,四是政府大力支持和專業化運作團隊。
"產業新城是傳統開發區和工業園的升級版本。"有專家表示,產業新城繼承了傳統園區的優點,又彌補了其不足。產業新城實施的理念是"以產帶城,以城促產",實現產業化與城鎮化的雙輪驅動,推動經濟發展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多功能的生產、服務、消費等"多點支撐"的城市型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