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A股上市公司小商品城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海爾集團(青島)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約定以4.49億元收購海爾金控持有的浙江海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

圖片截取自小商品城公告
本次收購完成后,海爾網絡將成為小商品城全資子公司,納入該公司合并報表范圍,小商品城也將通過海爾網絡間接持有其子公司快捷通支付有限公司100%的股權,進而拿下一張支付牌照。
天眼查顯示,快捷通成立于2012年7月,原名浙江快捷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最早由浙江新華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出資成立。
2013年7月,快捷通成功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獲批在全國范圍內從事互聯網支付業務。2018年7月,快捷通支付牌照首次成功續展,牌照有效期延至2023年7月。
2014年3月,快捷通被海爾網絡全資收購,以海爾網絡下屬唯一一家子公司的身份,并入海爾集團體系,隨后更名為快捷通支付服務有限公司。
然而這張牌照卻并未在海爾集團系統內發揮出多大價值,反而成為了海爾金控金融板塊的洼地。
2017年1月,快捷通因違反業務管理規定、損害客戶合法權益的行為,被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處以7萬元罰款。
2020年9月,快捷通又因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未按規定履行可疑交易報告義務三項違反《反洗錢法》行為,被央行杭州中心支行合計罰款250萬元。
同年,快捷通還被爆出為涉嫌高利貸的APP提供支付通道并私自扣款情況。
相關報道稱,有數百名用戶投訴快捷通支付為秒速借、秒下花唄、探探優選、芒芒分期等十余款現金貸APP提供支付通道并私自扣款,經部分已追回扣款的投訴人證實,異議訂單的確發生于快捷通支付平臺。
并且上述合作的現金貸平臺,大部分為“問題APP”。其中有些是714高炮非法平臺,還有部分平臺涉嫌收割用戶會員費及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等。
除了業務上多次違規,快捷通的經營業績也較為慘淡。
據收購公告披露,2020 年度快捷通實現營業收入9216.77萬元,全年凈虧損1417.87萬元,同期海爾網絡凈虧損1420.54萬元。
公告指出,2020年底,海爾網絡的其他流動負債達7.7億元,而這主要來自于快捷通開展第三方支付業務,客戶或用戶收單交易尚未提現或代付交易尚未支付而留存的款項。
目前,海爾金控的業務涉及融資租賃、金融保理、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支付只占海爾金控業務的一部分。
在支付牌照水漲船高的當下,賣掉這張牌照,不僅能為海金控換回大量現金流,還能順便砍掉虧損業務促進盈利。
據悉,2019年就曾有消息稱,貨車界的“滴滴”滿幫集團因支付業務拓展需要,計劃收購快捷通,但此后一直未有實質性進展。
此次小商品城收購牌照,也是多年申請新牌照未果的選擇。
天眼查顯示,2011年,小商品城出資成立了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支付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義支付”。
2013年,小商品城公開表示,公司正在準備支付牌照申請材料。2014年,央行杭州中心支行通過了義支付牌照申請,但申報材料在上報央行總行后,一直未能獲批。
此后支付牌照的管控日益收緊,直到2016年央行停止核發支付牌照,小商品城也未能如愿拿到屬于自己的支付牌照。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此次小商品城已與海爾金控達成收購協議,但小商品城的這張牌照還不能算十拿九穩。
由于涉及支付機構出資人變更,此次交易需報央行批準同意,若最終無法取得央行批示,收購將存在被迫取消的可能。
自2011年國內的支付牌照首次現身,五年間央行已經頒發了271張支付牌照,截至今年5月北京銀聯商務等三張牌照終止續展,目前現存的支付牌照僅剩229張。
在目前牌照只減不增的大背景下,通過股權收購間接持牌已經成了支付行業后來者們唯一的上車機會。
來源: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