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山東:出家這個決定是受家庭影響,還是自己某一刻的頓悟,還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
才真旺姆:“2012年7月,我第二次上神山。彼時并沒有出家的想法。而上山之后,驚如上岸,一看山下,滿滿的全是漩渦。之前在世間,因所有人都在漩渦里轉,一個趕一個,難有發覺,臨至圣地,才突曉差別。記得那個早上,我在神山濕漉漉的清晨醒來,聽見上了岸的自己說:我再也不想下去了。” 這是微博里對這個問題的描述。
之前剛上山時問上師我可不可以出家,心里特別忐忑,就害怕上師讓我出家,上師就回答:“哦……慢慢來慢慢來……”后來心定后再打電話問上師,心里一樣忐忑,但害怕的是上師不讓我出家。上師回答說:“哦!很好的!很好的!”高興的我眼淚都流出來了,拉著當時尚未出家的圖丹蔣揚師就跳起來。蔣揚師,1987年的,從山大研究生考取了南大博士,也是在那時發現自己本來就想出家。我們同一天剃度。
新浪山東:“才真旺姆”這個微博名字的來源,有什么含義嗎?
才真旺姆:“才真旺姆”是我出家后法名的藏文音譯,翻譯過來是“持壽自在母”,是剃度那天大恩上師所賜。上師會根據每個人的特質取不同的名字。出家前做居士時的法名是“慈誠卓嘎”,“持戒白度母”之義。
新浪山東:能簡單介紹下現在每天的生活功課么?
才真旺姆:早上五六點左右起床,各自做早課,八點共同上課聽法;十一點左右下課,午飯;下午一般兩節藏文課,有初學者,有翻譯班,我負責教學。寺院有活兒時就要去做,尤其夏天居士多時,常常連軸轉著忙碌。沒事兒時下午四五點就回到自己的小房子里,我過午不食,省去晚飯,就看書背誦,準備第二天的講考。有時晚上沒電,就點上燈,做晚課。
新浪山東:每天都吃些什么?自己做嗎?
才真旺姆:自己一間房子,自己做。常常停電,就拾柴燒火。菜由寺院統一下山采購統一分發,以白菜土豆為主,其他菜也會有,斷菜的時候,便以糌粑或野菜為主。
這里雖然趕不上漢地條件,但相對于藏地其他寺院已經好很多。就是冬天麻煩些,要考慮菜的防凍問題,但還是常常被凍壞。比如土豆,最好是提前埋起來,不然幾天后就凍硬了,太陽一曬化成蘑菇一樣軟軟的樣子,皮一剝就下來。去年預備過冬的土豆都凍壞了,就花幾下午時間去皮、切條、用鹽把水煞出來、再炸,這樣就可以存放很久。有時沒時間做菜,就直接抓一把來一炒就好。
新浪山東:做出出家決定后,以前的社交圈子怎么處理?還經常聯系么?
才真旺姆:最初出家時,因為心還不穩定,便斷掉了大部分聯系。后來隨著內在的平和安穩,又感于佛法無邊的利益智慧,非常想與更多人分享。13年5月,父母知道我出家之事并同意后,便恢復了微博,又因朋友需要一步步恢復了微信、人人、QQ。上師對此也表示支持。很多曾經的姐妹在各自的微博里說,在生活忙碌的壓力與瑣事中,有時一想到在這片純凈剎土安然修行的我,就會感到安心。
“記得慶毅說,他是一個守望者。而如今的自己,亦甘愿擔當起這樣的角色:在這方凈土支起一盞燈。所有漂泊的你們,若累了,就回家吧。”這是我給他們的承諾。當然,你們也一樣。
新浪山東:現在怎么看待親情?
才真旺姆:因為非常感恩父母親人給我的生養之情,所以要最大程度的報答他們的恩德。若無有來世,給他們今生的衣食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已通過種種探尋發現確有來世無疑,那我要不要管?當然要管。所以我不僅要給他們今生的安樂,還要讓他們生生世世都安樂。而對于一個大乘佛子,親人的范圍已然更廣,所有眾生都是我的親人,所有親人的安樂我們都要管。
“在世間時,每每發覺父母漸老,內心總會升起巨大的難過與恐慌。而如今出家,念及此事,反覺安寧篤定。也許,我想我已經可以把一份永不失去的﹑最好的東西給他們了。今逢中元,亦名報父母恩日。而包括你們在內的,我生生世世所有的父母。我也要把這最好的東西給你們。這是我的誓言。”
新浪山東:在家修行、出家修行區別在哪?
才真旺姆:“借由出身體的家,達到出煩惱的家。以前在家時覺得在家也可以修好,出家之后才知道差別天地之大。經論里說,只有登地菩薩才能做到在家修行而不被境轉。凡夫須擇靜地而安之。”在家修行如陸上行舟,有太多身不由己。出家修行如水上行舟,“離惡境故惑減輕,無散亂故善自增。靜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靜處佛子行。”
所以我很佩服在家修行的居士們。因為要面對這么多生活的瑣事和外境的干擾,他們明顯需要格外強大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