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26日訊(記者 常實) 中國網財經中心近期接到內蒙古修彩玉女士的一起投訴,她的身份證復印件和保險代理資格證被人竊取后,虛掛在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中心支公司(以下簡稱“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支公司”)開展業務和收取傭金。
修女士獲知相關情況后提出三點要求:一、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支公司解除以其名義簽訂的保險合同;二、歸還保險代理資格證原件;三、精神賠償。從目前來看,結果并不理想。
內蒙古保監局一位工作人員向中國網財經中心表示,內蒙古保監局確實收到了相關的信訪投訴,并向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支公司發了監管函,要求該公司歸還修彩玉女士的保險資格代理證,同時加強對營銷員的管理工作。對于修彩玉女士要求的精神補償,由于不在其監管職責范圍內未予以支持。
“被辦”銀行儲蓄卡
2012年5月11日,修彩玉和公司同事一起申請辦理某銀行信用卡,銀行業務員同時告知他們,如果在該銀行辦理一張儲蓄卡(又名借記卡),和信用卡關聯之后可以每月自動還款,非常方便。
在銀行業務員的勸說下,修彩玉提交了相關資料辦理該銀行的信用卡和儲蓄卡。當日下午,該業務員通知修彩玉,其在該行已辦理儲蓄卡,無須重復辦理。
修彩玉對此感到很吃驚,因為她從未在該銀行辦理過儲蓄卡。那這張卡片是誰辦理的呢?
銀行卡真實主人浮出水面
2012年5月12日,修彩玉持本人身份證到呼和浩特市錫林南路該銀行的網點查詢,得知此卡是一張代發工資卡,打出賬戶明細之后修彩玉進行了銷戶處理。這時她意識到這可能是一起冒用其名義的詐騙事件,當即向該銀行投訴,要求查詢辦理此卡的客戶信息。
經查證,2011年1月份,供職于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支公司的賀女士用她的身份證復印件辦理了一張儲蓄卡,此卡自2011年12月22日開始代發工資到2012年5月12日注銷,中間共發工資額度4595.7元。
那么賀女士為什么要用修彩玉的身份證復印件辦理這張工資卡呢?這背后到底隱藏了什么?
“虛掛”營銷員內幕揭開
記者發現修彩玉被“冒辦”的不只有銀行卡,她還成為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支公司的一名營銷員。
修彩玉在保險中介監管信息系統查詢中發現,其成為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支公司的營銷員,展業證號0100041501008000201100499,有效期截至2013年8月28日。業務范圍是意外傷害保險、健康保險、財產保險,銷售范圍是呼和浩特市。修彩玉在兩年多以前從泰康人壽離職后,再無接觸保險行業。記者進行查詢時,相關信息已不存在。
針對種種疑問,修彩玉2012年5月30日第一次主動聯系了事件主角賀女士,修彩玉向記者提供了她們聯系的相關錄音。賀女士在錄音中向修彩玉說:“我們在弄展業證的時候,我也是求別的朋友幫我找的代資證(注:即保險代理資格證),我去興業銀行辦的借記卡。我用你這個代資證了,你要是起訴或者找麻煩啥的,對你我也沒啥好處。你要不允許用,我給你點補償也可以。”
修彩玉在2010年9月-12月期間是泰康人壽的營銷員,在銀行網點進行駐點銷售工作。每個到銀行駐點銷售的人必須將身份證復印件、保險代理人從業資格證復印件、展業證復印件這三份文件留存到銀行網點,賀女士正是通過這一渠道拿到了她的相關證件。同時賀女士也承認修彩玉的保險代理資格證原件在其手中,修彩玉則表示該證件一直寄放在泰康人壽。
之后雙方進行了多次溝通,賀女士希望“私下”解決該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修彩玉要求,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支公司發布一個聲明,內容大致為“賀靖雯利用修彩玉身份做的保險業務與修彩玉無任何關系,之后出現任何問題與修彩玉無關”。同時修彩玉提出了物質補償問題,但未提及具體數額。
最終雙方溝通未果,修彩玉走上了維權路。
內蒙古保監局發監管函
修彩玉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分別聯系了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中支公司、內蒙古保監局等單位,但均未得到滿意答復。修彩玉本打算起訴至法院,但考慮到經濟壓力和自身精力無奈放棄。
針對修彩玉的問題,記者致電和發傳真至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中支公司,但截至發稿對方未給予回復。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向中國網財經中心表示,內蒙古保監局針對這一事件已有處理結果,公司一直想歸還修彩玉的保險代理資格證,但修彩玉并未來認領。
修采玉對此表示,他們應在歸還保險代理資格證的同時消除之前假冒其身份所簽署的合同,如果只是歸還證件,未來一旦出現保險糾紛還是會影響到她。
記者隨后致電內蒙古保監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內蒙古保監局確實收到了相關的信訪投訴,并向太平洋財險呼和浩特支公司發了監管函,要求該公司歸還修彩玉女士的保險資格代理證,同時加強對營銷員的管理工作。對于修彩玉女士要求的精神補償,由于不在其監管職責范圍內未予支持。
記者向該工作人員索要此份監管函時,工作人員表示,監管函不在公開范圍內,如需調用需要走監管函查看程序。
修彩玉最后向中國網財經中心表示:“為了這個事情,我已筋疲力盡。我對這個事件的處理結果已不抱希望,站出來說話,只是希望相關部門能重視保險公司虛掛營銷員的問題,不要讓更多的人莫名其妙的成為保險營銷員!
據一份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保險營銷員一年留存率僅30%,兩年留存率則不15%。來來往往的新人不在少數,一年到頭卻留不住幾個人,大多數營銷團隊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的典型寫照。這些“流水的兵”可能又已被悄悄上崗,奮戰在保險業的一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