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一名家長因兒子沉迷于玩智能手機成了近視眼,后換普通手機,兒子視力好轉,于是聯系校長表示愿出資40多萬元把全校學生的智能手機換成非智能的。10月16日記者調查發現,學生使用手機,特別是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手機能帶來便利,也帶來了隱患,特別是一些孩子對手機的迷戀,讓家長和學校重視手機的管理。未成年的孩子該如何使用手機?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為此發了愁。
事件家長愿出40萬更換學生手機
2012年7月,重慶一名男子花2000多元給兒子買了一部智能手機,從此他發現從早到晚,兒子都會把手機帶在身上,無論是吃飯還是做作業,都在玩手機,不是上貼吧,就是玩小游戲。開學后,孩子視力從近視100度達到了150度。除此之外,孩子的睡眠質量也出現了問題,在睡覺前喜歡把手機放枕頭邊,上床后就習慣性地取出手機,不是聽歌就是看小說,通常很晚才睡覺。2013年暑假,男子和兒子商量后,將智能手機換成了非智能的,開學后,孩子的視力好轉,到了100度以下。
智能手機的影響還包括,孩子每天使用智能手機平均兩三個小時 ,換了手機后不再“只顧看手機,懶得搭理別人”,更愿意與人溝通了。10月4日,男子給孩子學校的校長發短信,“控訴”智能手機的危害,并稱愿出資40多萬元把全校學生的智能手機換成非智能的。
家長比杜絕孩子去網吧都難
記者調查發現,學生使用手機已經成為困擾家長的一個難題。16日,記者走訪調查了解到,中學生使用手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身穿校服的孩子走路時 、乘坐公交車時玩手機很常見。
市民劉女士說,要是沒有手機,會讓孩子覺得和同學沒有共同語言。現代社會幾乎離不開手機了,而孩子將來總會踏入社會,也應該讓他們早點接觸。
“我跟孩子約定好,用手機只能打電話發短信,聽音樂也可以,但不能玩游戲、看電影。”兒子讀初二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他給孩子配手機時就和孩子約定好如何使用,有一定效果。然而,不少家長注意到孩子迷戀手機,有的愛玩游戲,有的喜歡聊天,“這種迷戀是一種‘新型網癮’,比杜絕孩子去網吧都難一些。”
學校按規定不能用卻禁不了
對于學生使用手機,學校的觀點也幾乎完全一致——按規定不能用,卻也禁不了。
青島十五中教導處負責德育的邱主任表示,在手機剛剛興起的時候,學校里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完全禁止,“那時候學生使用手機,會給人一種炫富的感覺,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手機已經越來越普遍。”在邱主任看來,目前手機已經不是什么新奇的東西,而且學生確實可以通過手機在緊急時刻與家長或老師聯系,“僅靠堵是不現實的”。
青島十九中學管處一位老師表示,起初學校也嚴禁學生使用手機,但隨著手機的普遍,智能手機價格越來越低,最終學校也是禁不住的,“但我們的態度很明確,課堂上絕對嚴禁使用手機。這個學期剛開學,我們便在學生們中進行了一項調研,了解學生使用手機的情況,準備跟學生及其家長一起協商,近期出臺關于如何在學校使用手機的相關規定,規則是一方面,但依然是以教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