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膠州,有個地方叫水寨花園,時間軸再往前移一些,老膠州城有條水寨街,而水寨街北段一條東向的小街是宋家街。宋家街上住的都是姓宋的人,膠州宋家祠堂就在這里。后來雖然宋家街的地名消失了,水寨街也蓋上了新樓群,但在老一輩的宋姓人心中,根就在那里。
膠州宋氏或是趙匡胤的后代
據了解,現在膠州宋姓大部分是在元末明初從山東德州遷來的。明朝初年,宋(音yàn)和妻子李氏從德州移居到青州府棗園,后又從棗園遷居膠城水寨街,而為膠州水寨宋(與人榮宋、寺門首宋同宗)始祖,近七百年來,宋姓后人繁衍發展,成長成膠州一大姓氏族群。
2011年膠州的宋氏后人成立了趙宋研究會,著力發掘宋氏文化。據趙宋研究會的宋玉秋老師說,膠州的宋氏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后代。
這事得從730多年前的南宋亡國和元朝初年趙宋先祖逃難、隱姓埋名說起。公元1278年,被蒙古軍隊追趕到廣東雷州半島附近的南宋流亡朝廷,在雷州城與蒙古大軍展開陸地上的最后一戰。跟隨朝廷而來,并被封為東靖王的太祖趙匡胤第11世孫趙孟廬也參加了這場血戰,壯烈殉國。最終雷州失守。第二年春,南宋朝廷便在廣東崖門海戰中徹底覆沒。趙孟廬的弟弟趙孟廑死里逃生,帶著哥哥趙孟廬的兩個兒子趙由旭、趙由昶和一個女兒,以及自己的四個兒子,夜行晝伏,躲過蒙古軍隊的搜捕,先逃到山西長子縣,再逃到山東。
趙孟廬的長子趙由旭落腳在德州宋家道溝村,次子趙由昶跟隨姐姐落腳在兗州郜城縣。此時已是元朝天下,為避免滅門之禍,兄弟倆隱姓埋名,以國號為姓,改姓宋。直到近百年后元滅明興的明朝洪武年間,德州始祖趙由旭的重孫宋性,官做到刑部右侍郎,趙宋家族的事情在歷史中才有了明確的記載。后來宋性獲罪,他的長子宋 明朝永樂年間從德州遷到膠州水寨,看破官場,隱居不仕,成為膠州趙宋家族的始祖。因此民間有趙宋一家的說法。
家族先后出了13名進士
現在膠州的常州路一帶,就是以前的水寨街。老水寨街因古代是水兵駐地而得名,是一條橫貫老膠城南部的大街,在文化發展上影響巨大。清乾隆時的“珠山書院”,民國時的第一所“職業學校”和日偽前后創建的“膠州中學”都在這條街上。這條街也出過不少名人。
遷入膠州水寨的宋氏家族繁衍迅速,不少人在科舉上嶄露頭角。七世宋可久,明末名臣,天啟進士,授職吏部給事中,“奏事不避權貴”,崇禎年間多次彈劾權奸不果,奏請解李九成萊州之圍受阻,眼見明王朝衰落,憂患日重,抱負難展,憂憤而死。清初名臣宋可發,順治年間的進士,授福建將樂知縣。順治九年,以政績拔河南彰德府知府 ,他針對清兵爛踏百姓農田現象,下令禁止農田屯旅,而讓他們駐扎在撂荒地段。康熙三年,遷山西按察使、廣東布政學使,除了做官履行職務外,還在康熙十二年五月,聯系到總督蔡毓榮、巡撫羅森等全面修復了早已廢棄的諸葛武侯祠,在回家探親期間,捐資重建了名宦祠重建東門外關帝廟及被地震摧毀的真武廟,重建膠州文廟。康熙十二年又參與修訂《膠州志》等。
水寨宋氏后人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宋氏家族先后共考中進士13人,中舉人30人,其中武舉1人,擔任九品以上官職26人。
宋氏后人傳奇多
宋氏后人的奇聞軼事比較多,據里岔鎮高木寨人士宋毓楸稱,“高木寨宋”始祖為宋守花,原先只是一名給鄰村孫姓地主干活的長工,于康熙年間刨地時意外刨出銀娃娃而發財致富,遂購置土地48頃(約合現在一萬多畝),建立家園,為不忘水寨之源,將高家小莊易名“高木寨”為村名,繁衍發展而成為“水寨宋”中著名的一支。所以,宋姓后人陸續分布于膠州市的不少村莊,有些雖非以宋姓名村,但實際上卻是宋姓后人所立。
近代史上,宋氏后人也很活躍。以宋姓命名的馬店鎮宋家屯村是膠州農村共產黨的發祥地。據資料記載,1927年7月山東省委特派員傅書堂等人執行“高密向平度山區發展黨組織”的計劃,最先于該村“發展黨員5名”,建立了膠州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膠州宋氏后人宋崇杰,他的母親宋楊氏是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地下秘密要員,她密件藏胸,裝扮成走娘家的樣子,懷里抱一個,手里又領一個,挎一個小籃子,外蓋紅布,里面放一雙繡花鞋,鞋底藏一把手槍,在日本人的監視下,從青島坐火車到膠州來回跑“情報”。九龍鎮柳溝宋惠田,水寨宋后人,曾受命冒險護送日本共產黨要員小林,穿越敵人的封鎖線直赴青島,乘船回國。
據了解,膠州水寨宋氏有近700年的歷史,人數眾多,分布廣泛。據了解,“水寨宋”主要分布在南辛置、北辛置、西辛置,營海街道的前海莊、后海莊,洋河鎮的香甸,北關街道沈家河,膠西街道劉家疃 、雒家河崖,里岔鎮高木寨村等地。文/圖 記者 劉靜 本報通訊員 宋普 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