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與和平路緊密相連的濼源大街南側輔道正在施工,將來,這條路要與和平路對接。而與濼源大街對接的還有經七路。這三條路連在一起,橫穿濟南市區,構成一條東西大通道。然而,誰還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三條路都是一條小巷子連著另一條小巷子。尤其是濼源大街與經七路,它們的百年歷史、肩負的城市交通功能,讓市民不能小覷。
濼源大街燃氣暖氣管線升級
近日,濼源大街南側輔道一直在封閉施工。5月31日,記者沿濼源大街東行,趵突泉南路路段的圍擋和施工車輛已經撤出,南側輔道僅剩朝山街路段還有施工人員忙碌著。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該路南側沿線敷設了新的熱力管道和燃氣管道。目前,除了朝山街附近,其他路段都已經完成敷設。接下來,還要進行道路結構層的施工。
據了解,鋪設了新的暖氣管道之后,濼源大街周邊小區因處于管網末端導致供熱效果差的局面將有所改善。
濼源大街的前身是若干小巷子
道路修補、完善,讓濼源大街再次成為焦點。翻開濼源大街的歷史,它與和平路、經七路一樣,滄桑厚重。
濼源大街最早并沒有名字,它是一條小巷子連著另一條小巷子,就像一條繩子被一段段截開。當時,小巷子都是彎彎曲曲的,寬窄不等,如鄉間土路一般。后來,它被稱為經七路東段。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經七路東側,從緯一路到桿石橋,稱為桿石橋街;從桿石橋到趵突泉南門,是西青龍街;從趵突泉南門到剪子巷南口,是趵突泉前街,這三條街連成一線,都是花崗巖路面;再往東是正覺寺街、岳廟前街、仁里街、紅墻街、三義街。
這一段一段的東西方向的小路便是如今濼源大街的前身。1991年,濼源大街正式動工拓寬,此后便告別了那些小街巷,有了自己的名字——— 濼源大街。
經七路曾計劃東延至二環東路
經七路的歷史比濼源大街更悠久。明代時,經七路名為“西南孔道”,一條小巷子,起止點不詳。1930年前后,名為經七路,西起緯十二路,東至緯二路路口。此時的經七路,只是一條簡易的泥巴路。上世紀50年代,經七路路況好些了。如今住在緯十二路的趙老太太對那時的經七路記憶猶新。那時候,經七路上鋪著碎石和沙子,路面寬18-22米,人行道很窄。一旦遭遇下雨天,經七路上就泥濘難行。盡管如此,經七路在當時依然算是一條大路。
1980年起,經七路延長,西起南辛莊街東口與經十路相接,東至緯一路路口。1991年12月20日,濼源大街開通后,桿石橋以東至歷山路路口命名為濼源大街,桿石橋以西至經十路路口為經七路。
現在的經七路、濼源大街、和平路緊密相連,各司其職。但很多濟南人有所不知,當年濼源大街與和平路都差點被經七路"吞并"。資料顯示,早在1950年,當時的"都市計劃委員會"就把經七路的規劃列進城市發展大綱,建設一個新濟南迫在眉睫。1959年,濟南城市規劃總圖誕生了,這份規劃總圖單獨對經七路進行了規劃。
當時,規劃中的經七路作為濟南城的東西大通道,路面寬56米,從南辛莊經十路路口向東一直延伸到現在的二環東路位置,包括了當時的經七路、桿石橋街、西青龍街、趵突泉街、紅墻街等一系列老街老巷。經七路的規劃圖雖然已經設計出來,但由于特殊的時代原因,一直沒有實施。后來,該計劃擱置,才有了現在的濼源大街與和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