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掃描蔬菜上的條形碼,可以查看農藥使用等信息。文/片 本報記者 陳瑋 實習生 張濤
從超市買的菜用的什么農藥?是不是安全?這些問題只需掃下條碼,就能得到答案。預計最早7月底,市民可通過部分超市、市場的查詢機,了解所購農產品的信息,買到“放心菜”。
掃一下條形碼
知道蔬菜產自哪里
去年9月至11月,濟南在六個縣市區建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可追溯體系。目前,商河、章丘、長清三個示范區已經建成,處于試運行階段。
6月5日,記者在長清區農業局一檢測中心看到一臺高約1.5米的帶有LED顯示屏的條形碼查詢機。工作人員拿著一個西紅柿上的條形碼,在該設備掃描口上輕輕一掃,屏幕上很快就顯示出西紅柿的信息:產自長清區萬莊蔬菜基地,負責人為萬方,并附有聯系方式和郵編。此外,這批西紅柿的種植信息也非常詳細,主要包括農殘的檢測信息、產前環境、農藥使用、化肥使用、其它農事等項目。
據檢測中心工作人員說,這臺掃描設備是整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可追溯體系的查詢終端,掃描蔬菜的條形碼,就可以知道試點基地園區蔬菜的各種信息。在生產過程中,基地農戶需定期將農藥使用、化肥使用等農事活動信息做成電子檔案及時上傳到管理平臺。而在農產品上市前,還要做農藥殘留檢測,并打印安全可追溯條碼粘貼在農產品外包裝上。產品上市后,市民就可憑條形碼追溯產品的信息。
錄入過程全監控
保證信息不會作弊
“條形碼里記錄的信息可信嗎?”不少市民存有這樣的疑慮。近日,記者對位于長清區張橋村的偉農莊園進行實地探訪,這是長清區建立的15個農產品示范基地之一。工作人員正在向電腦里錄入近十天內管理洋蔥的農事活動,整個過程被室內室外兩個攝像頭實時監控。
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基地會不會為了順利通過審核而作弊呢?對此園區董事長董偉表示,在對采摘的蔬菜樣品進行檢測時,檢測儀一端與電腦相連,一端與產品追溯條形碼打印機相接,檢測結果直接傳送至上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平臺,根本沒有修改的機會。
據了解,監管部門還會不定期來抽檢,如果抽檢的結果和上傳的資料不一致就會受到處罰。
大規模推廣
存在不少困難
濟南市商務局對外貿易發展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各示范區正在與部分超市進行商討,預計7月底,在超市內部設立查詢機和“放心菜”專區。
“濟南的蔬菜種植多粗放式經營,打農藥、施肥全憑個人經驗,科學種植的觀念不足。建立追溯體系,就要推行集約化的科學種植,對種植技術要求提高,這讓很多農戶不適應。”同時,由于農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的連小學都沒畢業,在監管追溯設備操作培訓上存在一定難度。
據了解,監管平臺建成后,每年需要投入一定資金確保其正常運轉。市級平臺約需30萬元,每個縣級平臺約需10萬元,合計每年90萬元,主要包括電費、線路費、設備運行維護費和軟件升級費用等。此外,收集信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很難實現對供應鏈內每一個節點的完全監控,這些因素都限制了農產品追溯系統的建立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