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堪稱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升學考試,2013年青島的中高考中,都出現了外籍考生的身影。這些洋學生如何在異國他鄉開展求學路?又想通過中國學習經歷獲得什么?把目光聚焦在這些中國考場上的特殊參與者,將能讓人們以新的視角審視高考。
回國考大學其實不輕松
今年高考中,本報報道的青島17中韓國籍學生崔元鐘引來很多人關注,崔元鐘參加中國高考并不是要上中國大學,而是希望借助含金量高的中國高考成績申請韓國知名大學。同樣是在17中,崔元鐘的韓國師弟——目前讀高二的鄭雨澤,明年將主動放棄中國高考,返回韓國考大學。
小學在李滄區實驗小學、初中在青島63中,當年中考時 ,鄭雨澤成績位于級部前10名,有可能拿到青島二中的指標生名額,但是因為媽媽不贊成他到青島二中,所以就放棄了。“在青島二中讀書要求學生住宿,媽媽擔心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我和中國同學住在一起交流會有障礙。”于是,鄭雨澤填報了青島58中,結果因為跟錄取線差七八分沒考上,最后到了17中上高中。
鄭雨澤并沒有因為外國人的身份而放松學習,從高一開始,他就有意識地給自己制定學習計劃。令眾多高考生頭疼的數學考試,在鄭雨澤看來相對簡單,“韓國高中的數學學得知識深度跟中國大學的高數差不多,因此我覺得中國數學挺容易。”數學滿分150分的試卷,鄭雨澤的成績一直保持在130到140分之間,有時還超過140分,再加上英語成績名列前茅,鄭雨澤參加中國高考的勝算其實很大。
而鄭雨澤的姐姐是在韓國讀了兩年的小學后才到青島,從小學3年級一直上到高二,高二會考結束后,返回韓國上輔導班,惡補本國課程,后來考上了韓國一所大學。有了姐姐這段經歷,鄭雨澤決定走同樣的路。
由于從小到大都在中國長大,崔元鐘和鄭雨澤都沒有多少韓國朋友,作為師兄弟的兩人交流頻繁,崔元鐘表示,韓國高考也很累,考生、家長以及社會的緊張程度絲毫不遜于中國,即便回國高考也不見得輕松,因此鄭雨澤回韓國考大學并不是逃避壓力。
在韓國考生當中有一種說法,“如果你想每天睡4個小時,就別想上大學。”鄭雨澤曾跟著姐姐去參加韓國高考輔導班,那個假期他每天都是早上9點起床,晚上10點回家,一天學八九個小時,晚上回到家還要繼續背單詞。據鄭雨澤介紹,韓國對于在國外學習滿3年或者12年的學生有優惠政策,他可以作為優惠生考取韓國的大學,因此中國學習經歷對他還是有幫助的。
留下來想了解中國文化
也有個別外國學生,在參加完中國高考后,選擇在中國大學讀書,如今在青島大學外語學院讀本科的韓國學生李鎮昊就是其中之一。
李鎮昊在韓國小學畢業后來到了青島,在青島上了初中和高中,最后又在青島上了大學。
“韓國學制跟中國基本相同:小學6年級,初中3年級,高中3年級。”李鎮昊介紹,韓國小學主要有國語(韓國語)、數學、社會、道德、體育、音樂、美術、英語八門課程,每天有四到六節課,基本上從九點開始上課,每一節課40分鐘,作息時間10分鐘,而中國中考壓力明顯要大于韓國,初中學習比較緊張。
談到高中教育,李鎮昊覺得中國和韓國“幾乎相同,沒有什么兩樣”。都有高考,都分文科和理科,學生們為了上名校都要非常努力,睡也睡不好,他還認為在學習壓力上韓國學生似乎要忍受更大的痛苦,“韓國是一個地小人多的國家,可能是因為就業機會比較少,很多年輕人不好找工作,所以父母強制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將來爭取那些比較少的好崗位。”
在中國接受教育時,李鎮昊了解了不少中國文化,也認識了許多中國朋友,學習到了他們的思考方式,“這是我在中國接受教育期間最大的收獲。”他告訴記者,“我感覺中國學生很和藹可親,對待別人又善良又親切;另一方面,中國學生好奇心很強,常問我許多關于韓國的一些問題,讓我用韓語翻譯他們的名字。”
李鎮昊表示,他和他的韓國朋友在中國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學好漢語和中國文化,“一個人在外國學習本地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是一份非常寶貴的經驗。雖然也有部分同學更愿意考好試得到優秀的成績,但包括我在內的更多留學生 ,更加注重于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理解。”
回國上學再“回來”找工作
今年高考前,有媒體報道一名非京籍高中生本來無法在北京高考,但他即將加入美國國籍,之后不但可以參加“美國高考”,還可以憑外國僑民的身份參加北京高考,并享受10分的加分政策。盡管北京市教委對此辟謠稱,外國僑民不享高考加分政策,但此事中國人關注的焦點是“跨國高考移民”所帶來的對高考公平性的巨大破壞。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之所以有人要花巨款為子女辦理外國護照 、以留學生身份申請入讀國內高校,還是因為留學生在中國入學門檻要低于普通中國人。
根據青島教育部門統計,在青島中小學就讀的洋學生已經突破5000人,其中2000多人在島城的一些國際學校就讀,其他3000多人在全市50多所普通中小學隨班就讀。洋學生中,韓國留學生占到70%左右,而這些洋學生,一般都是因為父母在青島長期工作或定居才選擇在青上學。
這些在中國求學的外國留學生,其實并不用去擠高考獨木橋,比如李鎮昊就是憑著高中成績單和漢語水平測試六級證書被青島大學錄取,并沒有參加中國高考。一般來說,想要上中國大學,外國學生可以參加特別針對留學生的升學考試,青島2中今年就有3名韓國學生在5月份被清華大學錄取,而此前2中幾乎每年都有留學生憑借外國國籍,通過單獨考試,考上北大清華,但除了這些中國頂尖名校,2中國際部的留學生一般選擇是回國上大學。
而在記者采訪中,一名外國學生指出中國從小學到高中都是一種應試的學習狀態,學生自主發展空間很小,甚至直言中國大學文憑含金量過低,回本國上大學之后再回中國工作肯定很好找工作,而假如在中國上大學畢業后找工作,會讓自己無形中降低競爭力。
高校留學生門檻過低
“中國對留學生設定的門檻,遠遠低于對國內學生設定的門檻 ,可統計發現,來華留學生百分之七八十是讀語言的,還有一些是短期進修班的,再有就是讀學歷、專科層次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讀學位的。中國現在的留學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抓進籃子就是菜’的困窘,但如果提高留學生門檻,我們將面臨留學生減少的尷尬。”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與內地高校擴招教育部門想怎樣擴就怎樣擴不同,增加留學生規模,主動權是掌握在留學生一方的,中國教育質量如何、教育回報如何,這是留學生在選擇留學時必須考慮的,而我國教育在國際教育競爭中并無優勢。
“中國現在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放棄國內好大學去留學,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對國內大學教育的失望。吸引這些留學生留下,絕非靠加大宣傳、招生力度、增加獎學金就可達到,必須對我國高等教育體制進行根本改革。這就要推進與國際高等教育競爭接軌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擴大辦學自主權,尊重受教育者的權利,增強教育回報率,充分融入國際高等教育競爭。”熊丙奇表示,與中國學生相比,這些接受了中國教育的外國學生無疑是幸福的,畢竟他們能夠選擇是否接受中國教育,“中國每個教育者應該問問自己:假如中國學生自己能選擇,他們有多少能選擇中國的教育?”
青島“小留學生”分布現狀記者 單俊楠 實習生 王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