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理想化的狀態就是讓小區所有的居民都參與進來,“全體業主代表大會的參與度不高,因為很難在同一個時間讓所有人湊齊,而開放空間會議或者社區茶館會議則要自由很多,提出某個問題,在小區內公布,設置展板,誰有意見,就寫在上面,小區有什么問題,大家一起解決,不應簡單認為多數人的意見就是對的,少數人的想法也應該顧及到。”
請專業的管理人員 招募引進社工
劉先生介紹說,業委會成員的組成參差不齊,也是小區內部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原因之一,“參與業委會管理的,很多是一些家庭主婦或者是離退休的老職工,很多人并不懂得小區管理,雖然私下做了很多,但并不見成效。業委會和物業有矛盾,業委會唯一的做法就是讓物業撤離,然后重新選擇下一家物業,這種解決方式,只能解決表面問題,矛盾遲早還是會再次出現的。”
社區企業的構成應該更加專業化,“需要有負責牽頭的人,可以招募引進專業的社工,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小區的管理活動。社工本身就是以助人自助為核心價值理念的一種職業,這方面的人員具有很好的職業素養,與社會企業的非贏利、公益性有相關性。現在業委會的組成,也應該朝著專業化方向走,才能推動小區管理的創新。”
組成興趣小團體 使業主關系融洽
雅居園小區現在分為五個區,至少有900戶,平時戶與戶之間聯系并不多,雖然現在業委會每個樓都設立了樓長,但劉先生說,“小區居民互動的太少了,上次搞人口普查,樓長敲樓上住戶的門,對方卻以為是騙子,遲遲不開。”
為了解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不信任,劉先生想在小區內組織幾個興趣小團體,可以采用俱樂部的方式,“用相同的興趣點,讓大家互動起來,加深左鄰右舍的感情。這些團體可以與社區企業掛鉤,促使居民以不同身份加入到小區的活動中。”
現在小區的業主,已經開始著手推進小區自治,“小區的遺留問題不解決,新物業入駐,早晚還是會出現矛盾,不妨嘗試一種新的管理方式,可以先把某個區當作試點”。但劉先生也承認,社區企業的構想同樣存在很多的盲點,比如監督問題,比如管理人員問題,“需要在嘗試中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