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3月30日電(記者 潘林青 席敏)父親得了淋巴癌,生命垂危,怎么辦?山東省無棣縣11歲的少年郭振宇選擇了“捐髓救父”。
突來重癥擊倒39歲山東大漢
3月27日,郭元星戴著口罩靜靜地躺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一間移植病房里。這已是接受手術后走出重癥病房的第六天了。盡管原本186斤的山東大漢現在只有148斤,但如果不是11歲的兒子郭振宇勇敢地捐出造血干細胞,這位剛39歲的父親可能依然在死亡線上掙扎。
時間回到2011年11月30日,小振宇一家遭遇“晴天霹靂”,他的父親郭元星在山東省一家醫院檢查后被告知患上了“套細胞淋巴癌”。這家醫院的主治醫生告訴郭元星和郭的妻子張桂蘭,這幾乎就是一種不治之癥。
其實早在當年3月,郭元星就已出現了明顯癥狀,他的脖子淋巴處出現一個豌豆大小的腫塊。當時,作為無棣縣棣豐街道一名干部的郭元星,正參與負責一個基建項目。由于時間較緊,郭元星經常加班到深夜,也沒有時間去醫院檢查治療。等到癥狀逐漸加重,郭元星才不得已放下手頭工作,去醫院做了一次檢查。
張桂蘭回憶說,拿到檢查結果時,感覺“天塌了一般”。想起丈夫的病情和年幼的孩子,她經常偷偷流淚。但當著丈夫的面,她總是安慰丈夫:“別多想,安心治病。你是頂梁柱,我和孩子以后還指望著你呢。”
“從害怕打針到14次主動擼起袖管”
從確診時起,郭元星和愛人一直奔波在山東和北京之間,僅2012年一年就11次到北京的醫院里進行化療。病情雖有控制,但一直沒有根本性好轉。最后,只剩下唯一一個救命辦法——骨髓移植。
由于國內并沒有找到相符合的骨髓,院方只能建議從近親屬上尋找合適的捐獻對象。但讓人絕望的是,郭元星的姐姐、哥哥、弟弟和他的配對率極低,達不到移植的基本條件,而小振宇的爺爺又年事已高,全家最后的希望就在當時才10歲的小振宇身上。
不過,這個想法首先被郭元星堅決拒絕了。“當時我寧可不治也不能讓從振宇身上給我移植造血干細胞,他太小了,還不到60斤。萬一手術做得不好,可就影響他一生,即便手術成功,我也擔心他身體受不了。”郭元星說。
但此刻郭元星的病情已十分危急,再不移植造血干細胞可能就要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經過醫院主治大夫和家人的反復勸說,郭元星幾經思想上的掙扎,最終含淚同意了。幸運的是,2012年7月,醫生在檢查中發現,小振宇和父親的基因點配對率基本符合移植條件,但還是年齡小體重偏輕。
為了盡快地讓父親能得到移植治療,小振宇在短短的5個多月的時間里,將體重增加了近10斤,并在今年1月11日到北京的醫院里開始做術前準備。而這期間,也是最讓張桂蘭心疼的時候。
“振宇從小害怕打針,去年因為一個小病必須抽血化驗,為了讓他同意打針,我勸了半個多小時。但在做手術前4天里,一共打了14針,他一點沒猶豫,一說要打針他就把袖子擼起來。”張桂蘭流著淚說,“那時候,我覺得兒子真偉大。”
醫生抽取小振宇腿部深靜脈的造血干細胞后發現,他和郭元星的嵌合率高達98.8%,符合移植的基本條件。1月23日,在小振宇離開北京的第三天,郭元星和兒子通完電話后,住進了骨髓移植艙,這一進去就是58天。
經過58天的封閉治療后,雖然在1年多的時間里,被寄養在親戚家的小振宇難得見上父親幾次面,但他捐獻出的造血干細胞最終在父親身上發揮了作用,郭元星的手術很成功,離開了重癥監護室。
“捐髓救父”感動一座城市
記者近日在無棣縣第一實驗學校四年級六班教室見到了小振宇。他和同齡人一樣活潑快樂,只有談到父親的病情時才會流露出哀傷。“救活爸爸是我應該做的。我在醫院打了幾十針,沒覺得疼。”記者注意到,郭振宇說這話時,緊緊咬住了嘴唇。醫生說,這往往是忍受疼痛時才會做出的下意識動作。
然而,骨髓配型成功喜悅還未持續多久,巨額的醫療費又壓得郭元星一家喘不過氣來。張桂蘭說,一年多來,丈夫的治療費已經花去了150余萬元,這樣的負擔是一個工薪家庭如何也承擔不起的。
得知小振宇“捐髓救父”的感人故事和這家人面臨的經濟困難后,無棣慈善總會、婦聯、文明辦、棣豐街道等十幾個單位聯合在網絡上發布了《為郭元星捐款倡議書》,整個縣城都動員起來,小振宇救父的感人故事在這座小城市里演變成一場持續不斷的“愛心接力”,目前籌集的善款有30多萬元。
盡管目前治療費用負擔依然沉重,病情也存在復發的可能,但郭元星對未來卻充滿了信心。“兒子給了我堅持治療下去的信心,社會的幫助也讓我對生活充滿希望,等我出院后,我也要和振宇一起,為社會貢獻更多的正能量。”郭元星說。
(原標題:山東11歲少年“捐髓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