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本報對省城“打車難”的現象和原因進行了連續報道。為何會出現打車難?作為最重要的參與者,出租車司機也有自己的苦衷。
“賺不著錢,為什么還要在高峰期往市區跑?”的哥何軍(化名)已經在省城出租車行業干了16年,他的一番話,或許代表了出租車司機的心聲。
10日,記者跟隨何師傅的出租車進行了一番體驗,在記錄他出車營運生活的同時,也聽到了一名資深“的哥”對打車難的見解。
記者體驗>>
乘客雖多,無奈路太堵
“等了20多分鐘,到現在才打上車。”坐進出租車,冒著滿頭大汗的宋女士長長舒了一口氣。她仔細看了看表告訴記者,她已經在和平路路口處等了20多分鐘,著急地等著打車去汽車站,可一輛輛出租車從身邊經過,沒有一輛停下來。
宋女士是何師傅當天拉的第7位客人,從早上7點鐘出門跑到12點20分,他路上見到了太多的乘客揮手打車,他想拉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早上7點鐘從位于天橋區某小區的家里出來之后,何師傅在濼口附近拉上了第一撥乘客,目的地是九零醫院,放下乘客跑了沒多遠,又在師范路拉上了第二撥乘客去了火車站。
8點30分,何師傅從火車站候車點拉到了一位路途稍遠的乘客,去往甸柳莊。這個時間正好是上班高峰期,到達目的地時已經是9點50分,用時1小時20分鐘,光堵車時間就長達40分鐘,機打發票上的車費是26元錢,光等車費就有8元。
“現在生意很好做,到處都是打車的。”何師傅說,現在只要放下客人,立馬就能拉到下一個乘客。不過,生意雖然好做,何師傅還是不斷抱怨,“修路修得太堵了,車都被堵在路上,循環不起來,市民想打車確實不太容易。”
就這樣,何師傅在擁堵的道路上前行,一上午接了7個活兒,賺了150元錢。不過這并不是他的純收入,扣除50公里大約30元錢的燃氣成本,以及每天繞不開的“份子錢”,只有70元是屬于自己的。
司機賬本>>
收入不少,成本也很高
在出租車行業中,“份子錢”確實是催促司機每天出車的緊箍咒,也是司機賬單上永遠繞不開的名目。
何師傅說,所謂份子錢就是承包管理費,出租車的經營權和產權屬于出租車公司,司機與公司簽訂承包合同,“公司負責管理,司機則在路上拼命跑車賺錢。”
“每個月向公司繳納4048元的份子錢。”何師傅先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成本賬:平均下來每天是130元左右,再加上100元左右的燃氣費,30元左右的保養維修費,他每天的運營成本是260元錢左右,一個月下來,總成本就是4048元的份子錢加上3000元的燃氣費,再加1000元的保養維修費,總共是8000塊錢左右。
算完成本賬,何師傅又算了算收入,每小時的毛收入是35元至38元,按照一天10個小時計算,一天的毛收入是350元至380元,扣除260元的成本,每天的純收入在90至120元之間,再加上每月670塊錢的燃油補貼,以及夜班司機每晚80塊錢的承包費,他每個月的收入約為3000元+670元+2400元=6070元。
“跑不夠260塊錢就會賠本,一個月30天每天都得在路上拼命跑。”何師傅說,一天12個小時,去除1個小時的吃飯和交班時間,差不多有七八個小時是在跑這些本錢,只有兩三個小時是在為自己賺錢。
何師傅說,受多種因素影響,白班司機月收入大多在4000元左右,而夜班司機的月收入大多在2000元至3000元之間,如果再碰到車輛維修、交通違法、乘客投訴等問題,運營成本會更高。
“有出租車公司規定,司機在被交警罰款或者投訴之后,還要面臨公司的內部處罰,包括停運、罰款等等。”何師傅說,被停運罰款,一天的成本就賺不回來了,一反一正差別很大。
特殊樣本>>
個體司機,負擔小得多
除了這些每月繳納“份子錢”的司機,濟南出租車行業還有一批元老級人物,他們曾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的出租車改革,不需要接受公司管理,更不需要每天扛著“必須出工上路賺份子錢”的心理負擔。
何師傅告訴記者,目前省城共有8000余輛出租車,其中200多輛是個體出租車,這部分司機擁有出租車產權和經營權,“他們都掛靠在個體出租車服務站下,每個月只需繳納50元的管理費就可以,另外還能享受每月600元錢的油補。”
“他們除了買車以及繳納交強險的費用,別的運營成本跟我們差不多。”何師傅說,這就相當于這些個體出租車每個月的成本少了4000塊錢,“他們的收入比我們多不少,每個月七八千不在話下。”
不過,個體出租車或許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歷史。“個體出租車的經營權和所有權都不允許轉讓繼承,等他們到了退休年齡,這些牌照都會被收上去,重新分配給各個公司。”何師傅說,這些個體出租車司機現在的年齡大都在四五十歲,離著60歲的退休年齡已經不遠了。
司機見解>>
出租車多了,路會更堵
個體出租車即將成為歷史,也是省城出租車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名資深的哥,何師傅見證了省城出租車變化發展的歷史,對于如何緩解打車難,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何師傅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濟南的出租車行業沒有進行有序管理,滿大街都是黃面的和夏利,“濟南當時大約有100多家出租車公司,得有17000多輛出租車。”憶起當年,何師傅說,甚至兩三輛車湊在一起就能開一家出租車公司。
“那時候也沒有這么多私家車,馬路上到處都是出租車,根本就沒有什么打車難,司機碰見一個打車的甚至都能因為搶客打起來。”何師傅說,當時的面的是5元起步,夏利是6元起步,外出打車的市民也沒有現在這么多,出租車完全就是供大于求。
隨后,國內各個城市開始對出租車市場進行一系列改革,濟南也不例外。“低于100輛車的不讓辦公司了。”何師傅說,從1997年開始,主管部門開始對出租車進行改革,“兩輛面的的經營手續換一輛夏利,兩輛夏利換一輛桑塔納。”經過幾年的規范發展,目前濟南市場上逐漸形成了38家出租車公司、8000余輛出租車的格局。
“市民都說是出租車少才打不上車,但是,增加了出租車也不能解決打車難的問題。”何師傅說,出租車跟公交車不一樣,屬于小容量的交通工具,“出租車多了會占用道路資源,造成道路更加擁擠,車輛周轉不起來,司機們還是不愿意在高峰期往市區跑。”
的哥支招>> 提高等車費用 擠掉需求水分
“大媽出去買個菜都打車,能不出現打車難嗎?”何師傅說,當年滿大街都是黃面的,出門打車的市民卻很少,司機都把乘客當成寶,搶著拉客。
“現在很多市民動不動就打車,打車的需求多了,那些著急打車的市民就打不上車了,司機也會變得挑剔。”何師傅認為,要緩解打車難,還是應該通過價格杠桿來調節供求關系。
記者了解到,濟南近十年內曾多次調整打車費,2005年將起步價從6元/3公里調整為7元/3公里,2006年又調整為7.5元,2008年開始設置等待費,每5分鐘1元,今年3月份又將等待費用從每5分鐘1元調整為每分鐘2毛。
“調整等車費是為了調動司機們的積極性,可是到了高峰期,還是有司機不愿意營運,選擇在這個時候交接班。”何師傅說,“按照現在的標準,堵在路上一個小時等車費才12塊錢,加上打車費一共20塊錢,按照目前的天然氣價格,一個小時光燒氣就得花費15元,司機寧愿不拉人,也不愿往市區跑。”
“今年我提過建議,應該將等車費提高到每分鐘5毛錢,主管部門沒有采納。”何師傅說,提高起步價可能會面臨不少困難,但是將等車費提高,既可以增加司機出車的積極性,也能“將那些不太需要打車的人排除出去。”
“現在路面上打車的市民,差不多得有四分之一是不需要打車的。”何師傅說,隨著交通擁堵的加劇,要緩解打車難,通過價格杠桿調節打車中的供求關系,應該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法。
不過,這樣的設想顯然會遭遇來自市民的質疑,“每分鐘跳2毛錢就夠嚇人的了,從和平路口到花園路口就得多花2塊錢。”市民戴先生直言不諱地說,不能讓市民為打車難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