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山東親體腎臟移植媽媽占六成父親捐臟占13.5%
聲音微弱、表情痛苦,52歲的老母親張俊銀一直鎖眉閉目。因為22日的手術,她的傷口一直折磨著她。可當記者提到她還在加護病房里的女兒時,她表情變得平和起來,在她看來自己的一個腎臟就能換回女兒的一條命,她沒有選擇,必須這樣做。“據我們的統計,母親為子女捐腎的比例一直很高,過去幾年里母親捐腎救子的比例占親體腎臟移植的60%。”山東省千佛山醫院泌尿外二科主任醫師門同義說。
生活在菏澤單縣的張俊銀一家一直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家里種著幾個蔬菜大棚,日子還算過得去。乖巧的女兒婚后生下了兩個孩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地生活著。
2012年12月,女兒李秋菊突然出現腿抽筋、惡心、血壓升高等情況,經過一番檢查,26歲的李秋菊被確診為雙腎萎縮,需要迅速接受腎移植,否則會危及生命。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這個小家庭便墜入了痛苦的債務深淵,街坊四鄰被一家人借了個遍。
“接受腎移植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費用太高了。”李秋菊的丈夫耿克戰說,在醫生的建議下,家里人分別和李秋菊進行了配型檢測,結果很快出來了,張俊銀和李秋菊配型成功。當獲知自己與女兒的配型相符時,張俊銀沒有片刻猶豫。“就用我的腎!”張俊銀說。1個月前,母女二人住進了千佛山醫院。
23日上午11點,手術剛過去24小時,張俊銀插在身體里的排異管里不時有液體混雜著血液流出,這位52歲的老母親皺著眉痛苦地躺在病床上,移動一下身子都要咬著牙。“她是我女兒,我必須這么做。”張俊銀說。
“母愛的偉大總是不斷地感動著我們。”門同義說。從前幾年的統計數據看,在醫院進行的活體腎臟移植手術中,母親捐出腎臟的占60%,父親捐腎臟的占13.5%,親兄弟姐妹間捐出腎臟的占10.8%。
上半年,千佛山醫院共完成腎臟移植手術51例,其中有37例收到了省慈善總會的救助金,在這些親屬活體移植的病例中,24例手術的腎源來自母親,還有6例來自父親。
(記者尹爽實習生蘇光琦)
相關鏈接
如何申請慈善救助
想要申請“貧困尿毒癥患者親體腎移植慈善救助項目”救助金的患者需向院方提供低保證或由村(居)委會開具的貧困證明,經所屬縣(市、區)民政部門或慈善總會審查同意,并由所在地級市慈善總會填寫蓋章的《親體腎移植慈善救助項目申請表》,醫院核對城鎮醫療保險證明或農村合作醫療證明。同時,為了防止出現器官買賣的違法行為,患者需提供供者和受者的身份證明、當地派出所出具的戶籍證明和親屬關系證明,部分患者還需提供親子鑒定結果。
門同義介紹,供、受體需分別簽署親屬活體器官捐獻志愿書等文件,交由院方倫理委員會審核后,報省衛生廳審核,通過后才可進入術前準備階段。
(記者尹爽)
相關新聞
10名患者只有1人等來腎源
省慈善拿出300萬救助親屬親體腎移植貧困患者
時報7月23日訊(記者尹爽通訊員常梅)2013年,山東省慈善總會安排300萬元資金,由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濟南軍區總醫院3家項目定點醫院為150名家庭貧困的尿毒癥患者實施親體腎移植資助手術,每例患者最高資助3萬元。
23日,記者從山東省千佛山醫院獲悉,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在該院登記的需要接受腎臟移植的尿毒癥患者有700人,最后能夠等到腎源的,保守估計在70人左右,也就是說每10名等待腎源的患者中只有1名患者最后能夠接受移植手術。與等待尸體腎源不同,如果可以實現活體腎臟移植,尤其是親屬活體腎臟移植,則可以在配型成功后迅速進行手術。“2007年以前,親體移植的比例不超過10%,之后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今年就現在的情況看,這一比例超過了70%。”山東省千佛山醫院泌尿外二科主任醫師門同義說,血親配型成功后一般都可為尿毒癥患者捐腎,這樣做可以大幅減少醫療費用支出,緩解患者經濟上的壓力。
近幾年,選擇親體腎臟移植的人越來越多,這其中大部分家庭比較貧困,由于治療時間長、治療費用高,尿毒癥已經成為一些家庭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疾病。省慈善總會自2011年開始實施“貧困尿毒癥患者親體腎臟移植”慈善救助項目,對因患有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癥)需要采取親體腎移植手術治療的貧困患者進行慈善救助。每例患者最高資助額度不超過3萬元。其中,參加城鎮醫療保險的患者,每例資助1萬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患者,每例資助2萬元;沒有任何保險保障的患者,每例資助3萬元。據介紹,一般情況下,每對親屬腎臟移植患者(供受體雙方),從入院到出院全部費用在8萬元左右,以后每年需要醫藥費用2-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