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顯然不是濟南這座城市的全部,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它的每一個細節。曬短并非苛責,而是從細節著力。希望這座城市,從每個角度看都是完美的。
從10月28日開始,本報發起了“曬曬最窄人行道”行動,持續關注省城人行道狹窄難行的現象。一星期時間內,記者探訪了全市近百條人行道,這些道路或因拆遷不到位、設計存缺陷等導致過于狹窄,或被攤販、自行車占用,從中難以找出一條讓居民滿意的規范道路。
為了讓大家對人行道的情況有一個更清晰直觀的認識,下面記者從“先天不足”和“后天缺位”兩個角度,對這些最窄人行道進行分類,用圖片的形式為您曬曬這些最窄人行道。
先天不足的最窄人行道,主要是因為拆遷不到位、設計存缺陷造成的。這類人行道主要表現為: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忽寬忽窄,消防設施、電力設備占用等情況。南起解放東路,北至工業南路全長737米的茂嶺山路,就是一個典型。由于設計存在缺陷、施工時拆遷不徹底等原因,這條道路的人行道最窄處只有二十厘米寬,僅能夠容下一人一只腳,而且人行道上電線桿、行道樹林立,來往的行人只能選擇繞行行車道,周圍居民都稱呼這條人行道為“獨木橋”。和茂嶺山路情況相同的道路遠遠不止一條,千佛山南路、長途汽車站西鄰道路等地的人行道都讓人大呼“人行道沒有最窄,只有更窄”,而開元隧道等道路則直接沒有建設人行道。(朱彩玲 陳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