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躍峰
通訊員 徐長春
隨著第二次書畫展近期舉辦,高新區九州街道辦事處徐田村的“舊州青年文化社”再次成為村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個由徐田村58歲村民趙金福倡議組建、沒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民間團體,6年時間從最初的10來個會員已經發展到50多人,文化項目也增加到現在的7個,包括書畫、高蹺、剪紙、十字繡等。
◆ 雖然回家種地,文學愛好一直沒丟
初見趙金福,是在他組織的第二屆舊州青年文化社書畫展上,說是書畫展,其實還有秧歌、健身舞等娛樂項目。在他的組織下,這個展會已經成為高新區九州街道徐田村全體村民的一個節日,晚上8點來鐘,在地里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吃完晚飯,自發地聚集到村委大院,或觀賞書畫展,或欣賞秧歌、健身舞,有的則直接加入其中扭上一會兒。
說起趙金福,在徐田村這個有著三四百戶、1000多人的城郊村,名聲甚至比村干部還響。平時除了擺弄家里的10畝來地,他最喜歡練毛筆字、寫寫文章。據趙金福介紹,他從上學起就有這倆愛好,1975年初中畢業時還處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因為家里的成分是中農沒能繼續上高中,回家務農后就只能忙里偷閑。
1986年,他通過熟人介紹與聊城廣播站的一位編輯認識,就試著開始向廣播站投一些新聞稿,沒想到很快就被采用,這激發起了他的寫作欲望,一寫就是10多年,后來還給當時鎮上的通訊站當過通訊員。趙金福說,他第一篇被廣播站采用的稿子現在還記憶猶新,說的是村里有個孩子掉進旱井里,被路過的幾名村民救上來的事。后來由于忙著籌建文化社的事情,給各級媒體寫的稿子才少了些。
◆ 籌建文化社,緣于幾個朋友的愛好
因為喜愛練書法、寫文章,平時和趙金福關系比較近的一些朋友,也屬于“文學發燒友”,不是談論談論如何練習書法,就是探討如何寫文章。1998年,趙金福在一次聚會過程中萌發了也像城里人那樣創建一個文學社的想法,沒想到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贊成。
說干就干,當年12月“舊州文化青年社”應運而生。沒有成立儀式,更沒有掛牌儀式,因為他們不可能有固定的場所,就算有了牌子也不知道往哪里掛。趙金福說,對于他們異想天開的行為,沒有任何官方機構給予支持,沒辦法他和最初的幾個朋友商量,由其中的6個人湊錢買了一套鑼鼓,他則出錢買了一些宣紙、筆墨,就這樣文化社算是有了基本的“設備”。
為了讓文化社成立時有個動靜,趙金福他們還組織了第一屆書畫展,在最初的會員中征集了30多件書法作品。因為沒有場地,書畫展就在趙金福家的堂屋里舉辦,不過當時因為新鮮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前去觀看,場景也壯觀,這給了趙金福把文化社繼續辦下去的勇氣。
之所以定名為“舊州青年文化社”,趙金福說這是因為徐田村所在地以前是老聊城的州府所在地,現在當地還有不少文化傳說,稱之為“舊州”。
據趙金福介紹,文化社最初成立就10來個會員。最初的項目也就是書畫、秧歌,如今已經發展到高蹺、剪紙、十字繡、刺繡等7個項目。說起來這些年的發展,趙金福說他們一沒有經費二沒有太多時間,主要靠冬閑或年節時外出組織一些活動來贏得村民的認可。起初,他們因為形不成力量,還和鄰村的秧歌隊一塊出去活動過,慢慢地來吸引人氣。
如今,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文化社的成員已經發展到了50多人,不少都是一家人全部加入進來。文化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活動逐漸也得到了村里的支持。今年籌劃著組織第二屆書畫展時,村里的領導提出可以讓他們在村兩委大院里舉辦,這讓趙金福感覺很是欣慰。
雖然文化社這些年來得到了一些發展,趙金福每每說起來很是感慨,希望能得到一些政府部門的支持。畢竟在當前沒有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僅是一些村民憑借著自身愛好和興趣,是難以支撐文學社長足發展的。
◆ 規模越來越大,希望得到政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