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11月14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生活頻道《生活幫》報道,現在這個季節,正是冬棗銷售的旺季,可是有細心的觀眾發現裝冬棗箱子質量不是一般的重。
觀眾向我們提供的,是這個二十斤裝的冬棗箱子。為了進行對比,記者又找來了一個跟它差不多大的豆油皮箱子。對于這兩個箱子的重量,記者隨機讓路人進行了測試。
市民:“這個重,這個輕,重一斤,這個大。”
市民:“這個重,沉一半。”
受訪路人都反映,小點兒的冬棗箱子比豆油皮箱子還重一些,這是怎么回事呢?他們也感到很疑惑。
市民:“這是三層的,這是五層的。”
市民:“不知道,掂著沉,看著小。”
為了驗證兩個箱子的分量,記者帶著兩個箱子,來到了市場門口的公平秤進行稱重。我們看到,冬棗箱子的長、高、厚都與豆油皮箱子一樣,而寬還略小一些,但是重量卻是二斤四兩八,而豆油皮箱子只有一斤二兩,兩個箱子的重量相差一半還多。難道是做箱子的材料不一樣嗎?記者來到了冬棗產地濱州沾化進行調查。
記者調查:冬棗紙箱一個二十五元
在濱州沾化,有一些冬棗店鋪正在把冬棗往箱子里裝,記者提出,買他們一個箱子。
冬棗店鋪工人:“箱子和棗一樣的錢,棗多少錢,箱子就多少錢。”
工人們說,冬棗九塊錢一斤,箱子接近三斤,所以一個箱子得給他們二十多塊錢。
冬棗店鋪工人:“一個箱子二十五塊錢。”
記者:“這不是螃蟹價格嗎。”
這些冬棗箱子實在是太貴,記者便沒有購買。在另外一家冬棗店鋪,經過和店主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之后,店主終于勉強同意,以四塊錢一個的價格,賣給記者一個紙箱,這個紙箱與他們裝棗的紙箱是一樣的。他說,箱子賣四塊錢一個,他們實在是太虧了。
冬棗店鋪店主:“一個箱子一斤半,掙十三、四塊錢。”
帶著店主說是一斤半的箱子,記者來到市場,用公平秤上對箱子進行稱重。
記者:“二點零九斤。”
冬棗店里的紙箱子真是洛陽紙貴啊,一個箱子竟然賣一二十塊錢,這些箱子又比較貴,難道他們是金屬材料做的嗎?記者決定拿回來進行解剖看個明白。
記者取樣“解剖” 四個箱子里全有貓膩
一個裝冬棗的紙箱子重量就有二斤多,這里面到底有什么貓膩呢?記者決定看看箱子的材質。記者撕開箱子后,發現箱子雖然是紙的,但是里面竟然還摻有別的東西。
記者:“棕色的,少點兒,和巧克力似的。”
這些東西很硬,密度很大,從外面根本看不到。這種填充物能不能揭開冬棗紙箱的貓膩呢?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還是只是一個個例呢?隨后,記者又來到了濱州沾化的幾個紙箱店里了解情況。這位女店主的箱子品種很多,而且生意相當的火。
紙箱店店主:“要一車嗎?好。”
這里的箱子不像冬棗店那樣賣一、二十塊錢一個,她只賣兩塊七,主要是批發給冬棗店。記者從她這里買了兩個看著很普通的箱子,都是二十斤裝的。隨后,記者又來到了另外一家紙箱廠。店主給記者推薦了一種三十斤裝的箱子,這種紙箱拿在手上,感覺非常壓手。帶著兩個紙箱店里的三個紙箱,記者用公平秤進行了稱重。
記者:“二點四九斤,二點三八斤。”
記者在第一家紙箱店里購買的兩個紙箱,自身重量都接近了二斤半。從外觀看,和別的紙箱并沒有什么區別,究竟它們有沒有貓膩呢?記者撕開了第一個紙箱。
記者:“這個比較明顯,一撕開就能看見。”
紙箱里面一層灰色的水泥赫然出現在記者眼前,這些水泥只藏在紙箱夾層中間,從外面看絕對看不見。而在第二個紙箱里,同樣出現了很多水泥。隨后,記者又對那個三十斤裝的紙箱進行了稱重。
記者:“四點一一斤。”
那么,這個分量十足的紙箱,會不會也有問題呢?記者撕開第一層瓦楞紙,并沒有發現異常,等到撕開第二層,猛然看見,里面有很多灰黑色的水泥,而箱子的兩個側面水泥更多,紙箱的縫里已經被灌了滿滿的水泥。
記者從市場上抽查了四個箱子,里面竟然全部被灌進水泥,最重的竟然達到了四斤一兩一,那是什么概念,拿在手里,重量頂只大公雞了,對于,這些冬棗箱子里的秘密,我們接著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