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報11月20日訊 (實習生王毅 記者王曉芳)亂倒渣土、搶闖信號、未密閉或密閉不嚴、遮擋號牌等問題是近期渣土車整治的重點,20日晚,記者在一些路段進行調查采訪,發現這些問題依舊存在。
20日20:00,記者在華山西路看到,道路兩側堆滿了渣土和垃圾,其中有十幾堆是剛倒不久,占了半邊馬路。一位過路的市民告訴記者,以前就有渣土車往這條路上亂倒,“這十幾堆應該是19日晚上剛倒的,前兩天我路過的時候還沒有。”
21:30,記者剛駕車來到鳳凰路北頭,就看到4輛渣土車呼嘯而來,車斗里碎石裝到“冒尖”,卻沒有采取任何篷蓋措施,四輛車的車牌號也都被塵土覆蓋,很難辨認。記者一路跟隨,渣土車里的碎石不時灑落到馬路上。在涵源大街與穎秀路,記者正在等信號燈,卻發現第一輛渣土車竟然闖著紅燈就過了馬路。記者從照片里仔細辨認,闖紅燈的渣土車車牌號為魯AE8069。
隨后,記者回鳳凰路蹲點守候,21:40至22:10,半個小時的時間,就有21輛渣土車經過,其中只有3輛采取了篷蓋措施,其余均為“裸奔”。
相關新聞
屢被曝光,灑漏還不改
時報11月20日訊 (記者劉景豐實習生孫匯峰)近日,多家媒體報道了還鄉店路限高桿“削頂”渣土車一事,華山街道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會委派專人值守。11月20日凌晨,剛下夜班的小周走到還鄉店路與荷花路交叉口處限高桿處發現,10米寬的路面又被渣土堵死。
10月底,還鄉店路設立一處限高桿,由于該路段渣土車來往頻繁且許多渣土車未加蓋篷頂,導致經過此處的渣土車經常被“削頂”,灑漏的渣土堆在路上多次阻礙交通。
11月20日,記者在歷城區還鄉店路與荷花路交叉口看到,這處2.9米的限高桿外表嶄新,橫梁上有大塊渣土印記。限高桿兩頭正對的路面各堆了1米多高的渣土堆,周圍路面還有渣土車的軋痕。渣土堵在路兩旁,使原本雙向10余米寬的車道只剩雙向7米寬,來往車只能從路中間車道行駛,公交車等大型車輛只能緩慢通行,坑洼的路面也使過往車輛顛簸不停。
20日下午,記者聯系華山街道辦事處,一相關負責人稱這處限高桿由街道辦事處設立不足一個月,設限高桿后這條路上的渣土車仍不斷,“每次超載的渣土車經過這里,車頂的渣土就會被限高桿削去。”他稱相關部門已經治理了多次,但是渣土車仍舊來往不斷,“有時候路面被渣土堵死,我們只能暫時把渣土豁開,留出一條通道。下一步我們打算將這個問題形成報告向市、區渣土辦提出申請,聯合其他相關部門一起整治渣土車。”
4天查了500多起渣土車違法
時報11月20日訊 (記者徐敏)近日,交警部門加大對渣土車的查處力度,每天啟動針對渣土車交通違法行為的夜查,僅15日至18日四天時間共查處渣土車交通違法行為500余起,此外還查處了大貨車違法行為7000余起。
除了渣土車揚塵給城市帶來的環境污染之外,大貨車造成的交通事故也居高不下。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大貨車肇事突出,涉及大貨車發生死亡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占事故死亡總人數的72.9%,(其中渣土車發生交通死亡事故5起,死亡6人),與去年同期相比,涉大貨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上升22.8%。
記者觀察
利益驅使一路狂奔
渣土車瘋狂駕駛,主要表現在帶泥上路、篷蓋不嚴、渣土亂倒以及野蠻行駛等現象。相關部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渣土車瘋狂行駛一定程度上是城鎮化建設時期出現的特殊情況。“濟南市目前也處在城市建設時期,各種建筑工地層出不窮。”該工作人員說,“每年濟南市產生渣土約3000萬立方米,每天約10萬立方米。”
工作人員分析,利益驅動也是造成渣土車瘋狂運輸的一個重要原因。多運一車渣土,就多賺一份錢。此外,隨著渣土的增多,市區內的渣土傾倒場已趨近飽和,而新的渣土傾倒場選址困難。一些渣土車司機為圖方便,將渣土隨意傾倒,影響居民生活。
近期,為整治揚塵污染,相關部門開始對全市渣土車進行檢查和整治,力求規范渣土車運行。濟南市對于渣土車有“四不開工、四不出門”的標準:建設、施工、運輸單位未落實建筑渣土傾倒場點的不得開工,未使用核準運輸單位及車輛的不得開工,未簽訂建筑渣土規范處置承諾書并交納保證金的不得開工,現場管理人員不到位的不得開工;渣土裝載過量的不能出門,車輛密閉不嚴的不能出門,車體不整潔帶泥上路的不能出門,手續不齊全的不能出門。
在渣土車的檢查考核中,每輛車滿分30分,扣分滿30分,車輛將停運一個月,并上繳城建牌。
今年,審核合格的渣土車后部全部安裝放大反光車號牌。今年懸掛的車號牌長2米,高0.5米。懸掛大號牌后,各路口的監視器抓拍可更清晰。 (記者曹茜)
渣土車整治需要持之以恒
集中聯合整治渣土車,確實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效,但如何避免集中整治成為一陣風,還得從規章制度如何長期執行上下功夫。不少專家和市民都建議,要像整治酒駕一樣來整治渣土車,其實,酒駕整治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交警部門不走過場,持之以恒保持嚴打態勢。
渣土車整治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到,一個階段的良好效果要保持下去,就要摒棄走過場的形式主義作風。渣土車“一陣風”飛馳而去,但我們的整治卻不能“一陣風”而過。
(實習生王毅 記者朱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