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慈善超市都有捐款箱,里面的捐款將全部捐贈給社區困難居民。
裕園社區慈善超市,居民捐贈的物品擺滿貨架。這些物品將全部捐贈給小區居民。
王官莊八區慈善超市的捐贈區,超市工作人員將捐贈來的衣物分類,并做了價格公示牌。
超市賣的洗發水有三個價格牌。超市工作人員介紹,商品價格比一般超市便宜。
王官莊慈善超市給王官莊、七賢、白馬山3個街道發放救助卡,每人每年可領取330元救助金。
文/片 見習記者 李文平
本報記者 劉雅菲
“您知道慈善超市嗎?”26日,記者在街頭隨機問了三十位市民這個問題,只有六人表示聽說過,其中只有三人能說出慈善超市的概況,多數市民都表示根本沒聽說過。從現身濟南到現在,只過了不到十年時間,曾經遍地開花的慈善超市如今僅剩下10家了。
雖然都叫慈善超市,但這10家的運營模式和運營狀況也是各不相同。
曾經遍地開花 如今只剩10家
慈善超市,并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購物超市,它最初起源于美國,主要業務是接受、處理和銷售市民捐贈的舊物,并且用銷售這些物資得到的善款為殘疾人、失業者等興辦各種類型的福利工廠、職業培訓機構和就業安置場所。
《山東省慈善總會慈善超市建設管理指導意見》中對慈善超市的概念專門做過界定,意見中明確,慈善超市是指以解決困難群眾生活困難為目的,以有針對性地募集、發放慈善物品,變現不適宜用于直接救助的慈善物資以籌措慈善資金等為主要業務的經營機構。
2004年,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之一,濟南的慈善超市開始了迅速發展。2004年1月15日起,濟南市慈善總會、各縣市區及部門鄉鎮街道辦陸續成立了慈善超市。慈善超市在濟南一出現,就迅速發展起來。“最多的時候,濟南市區加上各區縣的慈善超市達到了39家,”濟南市慈善總會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如今,不到十年的時間,39家中的29家慈善超市已經不見了蹤影,只剩10家在艱難維持。不少慈善超市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給轄區居民發放救助卡、發放相關救助物資,超市工作人員也是街道或社區工作人員兼任。
商品花樣很少 難以吸引顧客
據了解,慈善超市的運行模式主要有直接救助模式、市場化運作模式和混合型運作模式三種。現存的慈善超市中,走市場化模式的日子還好過一些。
位于王官莊八區的慈善超市,是市中區僅存的4家社區慈善超市之一,也是市場化運行得最好的一家。這家慈善超市占地200多平米,占據了整個居委會大樓的一樓。這家慈善超市看上去與普通超市也沒什么區別,主要經營日用品、食品,也附帶賣一些兒童衣物,但是生意卻比普通超市冷清了許多。上午10點多,記者來到超市的時候,除了工作人員,很少能見到有顧客前來購買商品。
與普通超市不同的是,這家超市的每件商品都有三個價格,分別是愛心價、便民價、救助價,以桶裝的康師傅老壇酸菜方便面為例,分別是3.3元、3.3元、3.2元。據超市工作人員介紹,這家慈善超市里的東西都比其他地方賣得便宜。
“賣得這么便宜,為什么顧客還是不多呢?”記者詢問超市工作人員。“最主要的還是貨物不全,除了油鹽醬醋等部分商品外,像雞鴨魚肉蛋奶等物品,我們都沒有。進了怕賣不出去,過了期就沒辦法了。”超市工作人員道出了最大的困境。“物品不全,顧客不愿意來,很多東西不敢進,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再加上附近幾家大型超市競爭,目前只能是勉強維持吧。”該工作人員透露,“有時居民要求我們進什么貨,我們才敢進,真的是小心翼翼。”
超市還有一塊捐贈區,主要是衣物、被褥等,大部分是新品,很多包裝袋上面都落了一層灰。超市進門處有一個捐款箱,里面有一毛、五毛、一塊、五塊的,大多是一些零錢,“主要是一些單位、居民捐的,居民捐助以現金為主。”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據超市負責人介紹,超市創立于2006年,目前只能維持收支平衡,購買者也主要是社區的一些中老年人。“超市主要還是為低保人群服務,目前王官莊加上附近的七賢、白馬山三個街道的200多戶低保戶都到超市領取,每年330元,這筆錢由民政下撥給街道辦,再由街道辦劃給我們。”該負責人說,“超市現有4名‘營業員’,屬于街道辦的社會事務科,工資也由街道辦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