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正逐步縮小農民征地范圍,原則上只有“公共利益”才能征地,同時也在逐年提高征地農民的補償標準。省政協委員、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王玉志表示,落實集體所有權主要通過“農村土地確權發證”實現。我省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包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三部分,目前發證率已達99.21%。
王玉志表示,落實集體所有權主要是通過“農村土地確權發證”來實現。我省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包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三部分。目前這幾項工作進展順利,發證率已達到99.21%。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繼續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以土地托管、領辦合作社為切入點深化供銷社改革。王玉志解釋,我省正在逐步縮小農民的征地范圍,原則上只有“公共利益”才能征地,我省也在逐年提高征地農民的補償標準,目前我省平均補償標準是每畝地4萬元,這一標準還將逐步提高。
山東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清津認為,供銷社發展成為一個大的服務組織,將減少政府對現代農業的監管成本。
張清津說,我省的供銷社改革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加上供銷社原本就屬于政府,推廣供銷社的土地托管、領辦合作社模式有助減少監管成本。
隨著國家對農村合作社的補助政策出臺,一批只有空名的農村合作社先后出現,只為套取補助資金,成為名符其實的“空殼社”。
張清津認為,監管部門迫切需要健全監督機制,防止走關系套取補助資金。供銷社領辦合作社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此類“空殼社”的出現。(記者 孟敏 喻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