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貧困小村莊的三年蝶變

【開欄的話】為使貧困地區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山東陸續從省、市、縣各級單位中選取一定級別的干部,派駐各選定貧困村莊,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吃住在村莊,期限三年。這些第一書記是所在村莊的第一責任人,村莊發展好壞,與他們有直接責任。他們的職責,不僅要發展農村經濟,還要重建基層村民組織,培養新的村莊帶頭人,增強村莊凝聚力。
齊魯晚報記者 張躍峰
通訊員 徐長春
“到今年3月底,傅書記到我們村就滿兩年了。”3月12日,聊城高新區許營鎮東屯村村民這樣告訴記者,他們說的傅書記,就是聊城市檢察院選派到該村的“第一書記”傅倫。
短短兩年時間,傅倫給這個只有107戶、415人的小村子注入了活力。不過這才是打基礎,傅倫說他還有一年的任職時間,并且已經謀劃好了發展路徑,在未來這一年時間徹底讓東屯村走上良性發展的路子。
一年“強心” 讓村民看到主心骨,有了希望
3月12日是一個大風天,傅倫6點鐘就早早起床,喊來了村委會副主任周忠保,商量著往村東拉土的事兒。走在村子里,早起下地的村民們見到他,紛紛上前打招呼:“傅書記,今天又有活啊!”
一路上見村民打招呼,無論是大人小孩,傅倫都能叫出名字來。見記者很吃驚,周忠保說這很正常,這兩年傅倫基本都是在村里吃住,村民們都已經把他當成了村里的一員。
傅倫回想起剛來村子時的情景,很是感慨。“當時大家可沒有這么熱情,都把我當成下來鍍金的了。”傅倫說,東屯村雖小情況卻很復雜,最初他擔心村干部不配合、百姓不信任,如果真實情況摸不上來,就是想干事也無從下手。為了掌握東屯村的真實情況,傅倫從第一天入村起,白天在田間地頭轉悠,了解村里產業發展情況,晚上挨家挨戶到村民家串門,征求群眾意見。
“光干這些事,用了將近20天時間。”傅倫說,如果不是再三堅持,光這個開頭就嚇跑一批人。這個過程中,傅倫不僅摸清了這個村子“一薄二差三難”的現狀,還找到了亟需解決的一些問題。所謂“一薄”就是底子薄,村里沒有任何集體收入,副業發展項目空白;“二差”是農業基礎條件差,村務基礎管理差。全村611.36畝土地中,有300多畝堿洼板結地,村黨支部沒有凝聚力,村里沒有組織活動場所和辦公設施,20多年沒有召開過民主生活會,村兩委沒有相應的村規村紀;“三難”是沒有通公路,村民出行難;生活基本用電得不到保障,村民用電難;用柴油機抽水灌溉,成本高導致灌溉難。
面對種種困難,傅倫決定先解決村民用電難的問題。“當時正趕上村民開始澆地,但村里的變壓器負荷太低,別說用電澆地了,就是日常家用電器全打開也根本不夠。”傅倫說,他向自己的單位及有關部門求助,成功協調來120萬元資金用于電網升級改造,僅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就完成施工。這是傅倫掛職東屯村“第一書記”以來為村民辦的第一件事,也讓村民們徹底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兩年“變路” 讓村民看到大變化,有了干勁
現在開車去東屯村,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修的水泥路。不僅是東屯村,就連相鄰的西屯村也跟著一并實現了硬化,并且與即將修建的濟聊一級路貫通,村民們說這是傅書記給他們打開的“富裕路”。
去年3月到東屯時情況還不是這樣,由于長期無人整修,村里的街道不僅坑坑洼洼,而且還由于房屋亂建沒有章法彎彎曲曲。“不下雨時出門一身土,下雨之后到處都是積水,出不去進不來,買東西非常不方便。”說起當時的情況,街上多名村民都記憶深刻。
傅倫剛到東屯村時就把修路當成的亟待解決的大事,然而跑資金、道路取直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到2013年5月份,他跑來了230萬元的扶持資金,由于與村民越來越熟悉,道路取直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道路修建工作得以啟動。為了確保修建質量以及能在雨季到來之前通車,傅倫24小時守在村子里,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一條長3200余米的水泥路終于建成了。“道路竣工通車的那天,成了全體村民的一件大喜事,有的村民放起了鞭炮,跟過年似的!”周忠保說,傅書記讓村民看到了大變化,有了想干事創業的勁頭。
更多村民說“傅書記帶給村子的變化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在村民七嘴八舌的表述中,傅倫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做的很多事才漸漸為人所知--
“五保”戶周長印、周長田家的房子漏雨,每次下雨都去查看情況,后來爭取資金進行修繕;2013年麥收前在村子東面修建了富民橋;孤寡老人周長印、張東泉等幾戶困難戶房屋倒塌,他設法給予安置……
周忠保說,村民們還有很多事沒說:協調資金46余萬元,將全村15眼機井和3000余米溝渠全部改造為用電排灌;讓415名村民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爭取資金建設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配備了20套健身器材和3萬多元的農家書屋……也正是這一件件工作,改變著東屯村的精氣神兒。
三年“求進” 給村子搭建平臺激發活力
閑下來,傅倫也粗略地統計過,短短兩年時間他到各處“化緣”,已經先后給東屯村爭取了各類資金及基礎建設項目達600余萬元。如今,東屯村的道路不再泥濘,危房得以改造,農田水利取得改善,用電問題也得以徹底解決。然而,傅倫感覺這些還遠遠不夠。
傅倫說他還有一年的任職時間,還得在未來這一年時間里徹底讓東屯村走上良性發展的路子。為此,他早早就開始謀劃這件事。“村里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后,有了路,就打通了聯系外界的渠道,如何帶領群眾致富的問題擺在了面前。”傅倫說,他認為授人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解放思想是關鍵。
為此,他帶領30余戶40多位村民到許營鎮繡衣集村及茌平縣樂平鎮參觀土地流轉和葡萄種植情況;組織黨員干部和致富帶頭人共24人到齊河3個鄉鎮、6個村參觀新農村建設、學習科技種植先進經驗;組織黨員和致富帶頭人到東昌府區沙鎮大常村、侯家村參觀學習科技種植養殖和新農村建設。通過學習考察,村民的思想和眼界在悄悄發生變化。目前,全村種植大棚葡萄、西瓜的面積已經達到了70畝,初步形成規模化種植,還有6戶村民開始發展養殖。
做完這些,他又開始謀劃給村集體創造一些收入,以便維持村“兩委”的正常運轉。為此,傅倫協調來農業科技推廣資金10萬元,其中5萬元準備建設一座蔬菜示范大棚,采用有償租用的方式,由村民經營,租金歸村集體;剩余5萬元用于扶持貧困戶和低收入農戶搞高效種植、養殖等。近期,又引導一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投資20余萬元興建了一處高效種植、養殖垂釣基地,預計每畝收入近萬元。
“今年,我還打算在村里設一個創業基金,扶持一些有愿意創業的村民。”談起未來的發展,傅倫說他已經初步謀劃好了發展路徑,就等著剩下這一年時間來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