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創衛”創出空城計 媒體呼吁去除形式主義
這兩天,盡管有世界杯的火爆氣氛,卻未能阻擋一條新聞的火速“躥紅”:央視“新聞1+1”欄目《“創衛”,還是“創偽”?2014版!》,節目質疑山東濟南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中的種種形式主義,“逗比”十足,荒誕滑稽,引發輿論熱議。
近日,網友在微博上發出的一組照片顯示,7月1日下午4點多,在濟南的一條街上,許多小型餐飲店、商店都關門了。當時正應是各家餐館準備晚餐高峰的時候,但“濟南市數百家個體經營的快餐店、海鮮店、燒烤店等全部大門緊閉,昔日門前擺滿桌椅擠滿人的場面沒有了,只有空蕩蕩的街道”。
之前有消息稱,“國家衛生城市暗訪組從1日起對濟南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進行暗訪,重點察看市容環境衛生、食品安全、公共場所衛生等方面,眾多餐館接到通知,暗訪組在濟南期間必須關門暫停營業”。
“創衛”創出“空城計”,濟南市民在網上禁不住吐槽:“沒地方買早飯,沒地方買菜。沒有燒烤、沒有夜市,沒有小吃,沒有了濟南的味道。”針對網絡輿情,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全國愛衛辦)向媒體表示,目前正對相關情況進行了解核實。
本是為民造福的“創衛”,卻遭遇如此抱怨吐槽,“創衛”者不感到尷尬嗎?此次“創衛”,濟南可謂煞費苦心,看看這些耳熟能詳的表決心口號吧——“乘勢快上,決戰創衛不松勁”;“決戰!為了城市的榮譽”;“眾志成城,再掀創衛熱潮”……
“創衛”中的濟南,幾乎調動了所有能調動的力量。根據當地媒體報道,截至6月,僅濟南市天橋區就組織干部職工、志愿者及駐區部隊開展公益勞動9700余次,參與人數達2.2萬。
然而,這一切的努力,似乎費力不討好,一段贏得廣大市民認同的抱怨是——“我們需要衛生濟南,但更需要便民濟南。35攝氏度的高溫,方圓十幾里連個賣西瓜的都沒有,這樣的衛生城,不要也罷。”
這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濟南當政者的反思嗎?不過,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濟南一地。國家衛生城市每隔一陣會評選一次,但每隔一陣就會傳出相關的造假新聞。為了同樣的“創衛”目標,2007年陜西渭南一夜關停小吃店,河南洛陽“打蒼蠅獎勵五毛錢,西瓜必須從地上挪到車上賣”,2009年河南焦作“燴面館一夜變成少兒舞館”,此類滑稽場面輪番上演,不一而足。
形式主義,似乎已成為“創衛”的標準動作。其實,受傷的何止是“創衛”,“創文”(創建文明城市)不也如此嗎?記者曾親眼目睹華東某城市為“創文”所付出的諸多努力:財政投資數千萬元在主干道旁修遮羞墻、建綠化帶;考核組入戶明察期間,安排社區干部冒充普通居民應對檢查;暗訪組考察出租車行業文明情況,當地專人專車尾隨,并安排出租車公司用暗語知會司機如何應對暗訪。
為了各種“創城”,考核組經常受到超規格貴賓接待,所到之處,人人歡欣鼓舞、個個擁護“創城”,不斷上演當代“皇帝的新裝”的鬧劇。更有甚者,在“八項規定”出臺前,考核組離開時,被考核地主要領導要將其送至高速路入口,末了,數輛載滿當地土特產的汽車再將貴賓送到目的地。
針對此等荒誕,民間早有針砭時弊的順口溜:“人生如場戲,關鍵在演技。創城喜不喜,重點在突擊”。先不論這種“突擊”能否真正奏效,即使能憑此成功“創城”,隨后往往也是問題報復性反彈,留下“雞毛滿地”。
2008年2月,廣州市榮膺“國家衛生城市”稱號。然而,兩個月后,就有媒體爆出“市民拎老鼠去上訪”的新聞。當地電視臺也曾披露,在“創衛”檢查結束后,廣州某街區每晚依然油煙四起,被掃蕩的燒烤攤卷土重來,盡管居民投訴不斷,但居委會始終按兵不動。
此等弄虛作假,當然瞞不過“考官”的眼睛。2007年年初,全國愛衛辦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創衛”活動中,必須根據群眾需求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創建目標,防止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避免出現擾民或加重群眾負擔等行為。
然而,這則措辭嚴厲的禁令顯然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為了防止弄虛作假,“創城”考核還專門設立暗訪環節。但是,就此次濟南“創衛”而言,暗訪組何時來、來幾天,幾乎已是盡人皆知。如此,還暗哪門子訪?記者真心希望,這只是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以訛傳訛,純屬巧合,否則那就是演雙簧,“考官”“考生”集體造假。
必須承認,“創衛”“創文”的初衷是好的,這有利于一地改善公共衛生、提升市民素養等,各類“創城”活動也在一定時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如何把好事辦好,不走樣,甚至防止好事辦成壞事、利民變成擾民,須深入思考。
記者非常理解濟南等地的做法。正所謂上有呼下有應,上面有考核標準,下面自然要按標準“應試”。但里面有一個不容忽視、不應回避的執政觀問題:不能只是對上贏得考核,更應對下贏得民意。
如果有這種執政情懷,此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擾民工程,應該會少之又少。畢竟,在網絡時代,民意洶涌,地方執政者不應無視民眾的呼聲。上面下來的“考官”,也該適當移步網絡空間,聽聽老百姓的心聲,而不應只是參觀考核安排好的路線。
針對廣州“創衛”成功后的問題反彈,當地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訪時說:“檢查團還沒走,我們就知道會是這樣。每次都是這樣,每年都是這樣,‘創衛’是這樣,‘創文’也是這樣,都是一陣風過,我們還有什么信心?”
“反四風”的當下,這位市民的抱怨,值得每位當政者深思。如果形式主義不除、勞民傷財不減、弄虛作假不變,各種“創城”,不創也罷。記者丁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