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中的最大亮點,莫過于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這意味著以“農業”和“非農業”區分戶口性質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將成為歷史,由此衍生的藍印戶口等戶口類型也將作古,今后每一位中國公民的戶口均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體現戶籍制度的人口登記管理功能。 大目標 1億人落戶城鎮、建立新型戶籍制度
“這次戶籍制度改革,就是要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讓在城鎮就業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暫時沒有落戶的,能夠逐步享受當地的基本公共服務,這是一個重要的目標。 ”公安部副部長黃明說。
根據意見,戶籍制度改革還有另一個重要目標,即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有效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保障公民權利,以人為本、科學高效、規范有序的新型戶籍制度。對于這兩大發展目標,意見給出了明確的時間點——2020年。 個特點 總體調整、綜合配套、整體構建
黃明介紹,此次戶籍制度改革有三個比較鮮明的特點:
一是對戶籍政策的一次總體調整。這次是在中央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全面的規劃后,決定在全國實施差別化的落戶政策,這對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引導人口的分布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統一部署進行的一次綜合配套的改革。三是對新型戶籍制度的一次整體構建。 級落戶 全面放開、有序放開、合理確定、嚴格控制
意見進一步調整了戶口遷移政策,按照人口規模來劃分并確定各類城市的落戶政策。
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
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在城區人口50萬至100萬的城市合法穩定就業并有合法穩定住所,同時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城鎮社會保險達到一定年限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
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在城區人口100萬至300萬的城市合法穩定就業達到一定年限并有合法穩定住所,同時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城鎮社會保險達到一定年限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城區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城市,要適度控制落戶規模和節奏,可以對合法穩定就業的范圍、年限和合法穩定住所的范圍、條件等作出較嚴格的規定,也可結合本地實際,建立積分落戶制度。
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改進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城市現行落戶政策,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 項配套 就業、教育、醫保等全面跟進在戶籍制度自身改革的同時,各項配套措施將落到實處——
就業失業:在就業失業登記管理上,將實現農民工就業信息全國聯網,并為農民工提供免費的就業信息和政策咨詢;加大創業扶持力度,促進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
子女教育: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將被納入各級政府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按照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校的人數來撥付教育經費;解決隨遷子女入園問題;逐步完善并落實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推進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
醫療衛生: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被納入社區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完善并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快實施統一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
養老保險: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加快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落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促進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
社會救助:完善以低保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社會救助統籌發展。
住房保障: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并采取多種方式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以上均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