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10月19日訊(記者 劉震)2004年,膠州市張家屯村57歲的村民張平高因病去世,生前工廠經營不善欠下的115萬元巨債落到了妻子姜恩蘭的身上。十年間,姜恩蘭靠著經營一家小飯館“針挑土”般地償還債務。在病重被送進手術室之前,也不忘告誡兒子要償還父債。如今,欠款僅剩20余萬元,姜恩蘭說,這些錢應該很快就能還清,用她自己的話說,全家“終于看到活路了”。

工廠經營不善,亡夫留下115萬債務
10月14日上午,記者來到膠州市張家屯村,在一個緊鄰公路的院子里,62歲的姜恩蘭將剛剛從大集上撿回來的一捧白菜葉子放在了地上。她住在一個二層小樓的耳朵房里,這座小樓是當初家里富裕時蓋起來的,曾因欠債被銀行收走,直到前幾年在兩個弟弟的幫助下“贖”了回來。
1976年,24歲的姜恩蘭從諸城市辛興鎮嫁到張家屯,和丈夫張平高一起從擺小攤到開小飯館,靠著勤勞踏實、誠信經營,成為上世紀80年代遠近聞名的“萬元戶”,“那時候張家屯村還是鎮駐地,周邊有很多工廠,所以我們的小吃部生意紅火。”姜恩蘭說,飯店規模逐步擴大,夫妻倆的事業步入了最為興旺的黃金期,自家也蓋起了二層小樓。
1998年,姜恩蘭夫婦的事業達到巔峰,張平高開了一家化工廠,但沒想到從此之后這個殷實的家庭卻跌入了谷底。姜恩蘭是文盲,基本不識字,丈夫張平高雖然要強但也是個老實巴交的鄉下人,根本不懂怎么經營工廠。
“那時候進材料全靠貸款和借錢,買家來取貨則是賒賬,就這樣工廠的經營一天不如一天。”姜恩蘭說,日子一天天過去,化工廠不但沒掙到錢反而越虧越多。此時,姜恩蘭勸丈夫收手,但是張平高卻不服輸,銀行不貸款就去借高利貸,三年下來高利貸沒還上反而自滾利翻了一番。
化工廠一天不如一天,張平高無法承受重壓,從此一病不起,一躺就是三年,2004年去世。“老頭子最后的日子里,要債的已經快擠破大門了。”姜恩蘭說,那些放高利貸的趁著丈夫不省人事隨便拿張單子就抓著丈夫的手往上按手印,還有很多丈夫告訴她已經還清的債務債主依舊拿著欠條來要錢,姜恩蘭也不辯駁,所有的這些“糊涂債”她都一一認下,最后一算,丈夫給她留下了115萬元巨債。
逢年過節要賬的排成隊,錢沒焐熱就得還
“人家既然來要,咱就統統認賬。”姜恩蘭回憶,丈夫去世之后,為了省錢,她吃客人剩下的飯菜,撿來樹樁當柴火,既當廚師又當服務員,小吃部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由自己一人打理。“能省一點是一點,用自己賺的錢還債,心里舒坦。”逢年過節姜恩蘭家門口要賬的成群結隊,她就每個人200元、300元的都還一點兒,最慘的一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為客人送去兩桌菜,賺的200元錢沒焐熱乎就去還了賬,回家后自己靠五個小餅過了個年。姜恩蘭告訴記者,近十年的時間她沒有買過一件新衣服,穿的全是鄰居的舊衣服和弟弟的接濟。
姜恩蘭住的房間里幾乎沒有什么家具,幾個桌椅也是幾十年前的老物件,抽屜里的一摞收條她格外看重。“我的兩個兒子都在外地打工,這些收條陪我走過了十年的光景。”姜恩蘭說,她雖然不識字,但是記性卻很好,所以她就用“畫圈”的方式把每一張收條都記在賬本上,這家還一百,她就畫一個圈,那家還二百她就畫兩個圈,年紀大的先還,年紀輕的后還。就這樣“針挑土”般地還債,收條越積越厚,收回的欠條也越來越多。
上手術臺前讓兒子按手印還債
每到年底,姜恩蘭把收回的欠條在丈夫墳前燒掉,好讓帶著遺憾去世的丈夫能夠安心。
姜恩蘭的鄰居張大爺今年已經93歲高齡了,1999年他借給姜恩蘭一家30000元。“說實在的,當時借給他們也是為了賺點利息。”張大爺告訴記者,沒想到遇到了這樣的事情。好心的張大爺免去了姜恩蘭的利息,還告訴她“有錢就還,沒錢就不急”,就這樣姜恩蘭一百兩百慢慢地還,在今年還清了張大爺的債務。
2013年5月,115萬元的債款本息還剩20余萬,眼看苦日子要熬到頭了,姜恩蘭卻被查出患有心肌梗死、勞力性心絞痛等多種疾病。在上手術臺前,姜恩蘭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欠的債務。5月23日,姜恩蘭將所剩2 0余萬元債款詳細列在單子上,然后把兩個兒子叫到身邊,并請來了同族的叔伯長輩。當著村里老少爺們兒的面,她請人宣讀了單子,讓兩個兒子在上面簽名按手印。“請大家放心,我們欠大家的錢一定一分不少地還。”她說,欠債就要還錢,天經地義的事,沒什么好說的。除了心病后,姜恩蘭去醫院接受了手術,心臟血管放了六個支架,手術花費14萬元,術后服藥每月1000元,舊債沒清又添新賬。
“姑娘一聽家庭負債這么大,沒有人敢上門。”姜恩蘭告訴記者,由于外債太多,小兒子的婚事一拖再拖,三十多歲了才成家,現在也和她一起償還債務。如今的債務總共還剩下2 0余萬兒,姜恩蘭稱自己和兩個兒子應該很快就能還清,用她自己的話講“終于看到活路了”。現在姜恩蘭最大的愿望是,等債務全部還清,自己能去丈夫的墳前告訴他一聲,讓他在九泉之下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