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濰坊高密,銀鷹文昌中學校長孫曉榮回憶起16年前鬧的脾氣,仍有些不好意思。1998年8月,去王吳鄉中心小學任校長的一紙調令,讓這個高密七中的年輕副校長鬧了情緒。半年后,他成為高密實行校長職級制的第一批受益者。濰坊校長職級改革于1999年在高密發端。2004年,濰坊實行校長去行政化改革,帶起了官員主動"摘帽"當校長的風潮。
本報記者 陳熹
被"連哄帶騙"到農村當校長
那一天,29歲的孫曉榮坐在教育局領導辦公室,一言不發,之前他已經在家里躺了兩天。孫曉榮現在還記得當時領導"連哄帶騙"把他勸到王吳鄉中心小學當校長的情景。"去那兒是正職,鍛煉人。你放心,去一年就把你調回來。"領導打了包票,但孫曉榮一去就是四年。
他不愿意去農村小學是有現實原因的:工資低。沒想到隔年開春,他接到教育局一個電話,問他要檔案他才知道,高密開始推行"職級制",工資不按城鄉崗位區別發,而是統一按照"職級"劃分。
按職級發工資后,他在王吳小學的工資和之前在城里任職幾乎沒有區別。
2005年開始,濰坊469名校長從城區學校交流到了農村學校,從優質學校交流到薄弱學校。在農村當校長的工資可能比在城市更高,高密市繼續出臺政策,提高辦學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校長的績效工資標準。
完善去行政化,出臺19個紅頭文件
2002年,孫曉榮提了副科,可不到兩年,副科這頂"官帽"就被摘下來了。
2004年,濰坊市取消全市所有中小學校的行政級別,935名有行政級別的校長、副校長檔案由組織部全部轉到教育局管理。
行政級別帶來的還有"累"。市里有會議、座談、評選,只要列上一條"請副科級以上干部參加",不管是否在學校忙著,校長都得放下手頭的活去參加。
校長摘"官帽"避免了"外行辦教育",沒了行政級別,表現好的校長能干到65歲。
然而,有些縣區級教育部門在改革初期沒能厘清方向。有一個教育部門領導開了幾次會,一股腦調整任命了218個校級干部。面對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八年間,濰坊出臺19個紅頭文件,建立了校長后備人才、公開遴選、職級評定、績效薪酬等一系列制度。
"改革有快有慢,方向對最重要。"濰坊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徐友禮回顧濰坊中小學校去行政化十年感慨道,"放權不是胡亂放的,最終是要放到制度里去。"
特級校長年薪能拿12萬
校長沒有了行政級別,由特級校長、高級校長(分三檔)、中級校長(分三檔)、初級校長(分二檔)四級九檔的"職級"取而代之。
與此掛鉤的是"職級工資",這相當于額外的"獎金"。
以高密為例,每年市財政專項撥款199.5萬元用于校長職級工資發放。除了基礎工資,職級工資由崗位工資、津貼、等級工資等構成。高級一檔的校長,每月職級工資最高能拿1870元。
特級校長就更高了。高密恒濤雙語學校校長張群作為高密唯一的特級校長,職級工資是應發工資的80%,每月工資達到了大約一萬元,不過,整個濰坊市的特級校長只有11個。
濰坊市副市長王桂英說:"圍繞選好、用好校長,增加校長辦學自主權,職級制在建立校長專家隊伍、激勵校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張群告訴記者,"我是職級制的受益者。"除了收入,校長之間的關系也變了。張群打趣到,如果沒摘"帽子",高密一中是副縣級單位,校長韓金洲和副科級的自己中間差著"科級"一級。
擴大校長教學自主權
沒了行政級別,韓金洲也沒太在乎。在調任高密一中校長之前,他是高密市教育局副局長。2011年,校長后備人才庫建立,他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去行政化改革前,學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主管部門都給框死了。
"婆婆太多,都得顧著。沒摘'官帽'前,能不能進步得看組織部的意思,辦學放不開手腳。"這是不少校長的感受。
改革之后,教育部門在辦學上最大程度放權。按韓金洲的說法,教育部門只給了界限,"別違規就行,只要不越界,怎么干都行。"
在高密一中,韓金洲光在課程上就進行了不小的變動。在基礎課程之外又開設自主招生課程,去年,高密一中還和北京大學聯合開設了大學先修課程,為學生高考提前鋪路。
現在的韓金洲每天清晨上班,晚上學生下晚自習他才下班回家,工作強度比當副局長時大了不少。
"副局長確實是領導,可認同你的人還是有限,你把高密一中辦好了,全高密的人都會認你。"
徐友禮說,現在濰坊的中小學校長教學自主權都很大,根據學校的特點辦學,都形成了自己學校的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