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了30多年韭菜的爸媽甘心為柴會龍(右)“打工” 記者張勇 實習生李雨珊 攝□本報記者 石曉丹
假如時光倒退兩年,在章丘市柴家村種了幾十年韭菜的老柴打死也不敢想,他家30多畝韭菜一年能賣1000多萬元,甚至還遠銷迪拜。讓這一切變為現實的是,在天津讀了4年大學的兒子柴會龍毅然回鄉創業。
眼下,像柴會龍一樣,濟南有越來越多年輕人不再安于平穩工作,選擇自主創業,并小有所成。在他們看來,這是創業最好的時代。
韭菜種在花盆里,一上午賣800盆
車輛沿高速公路行駛,一下刁鎮口,便看到一代儒商孟洛川的宣傳牌,柴會龍的家鄉就在這個素以經商聞名的小鎮上。
“不好意思,剛剛談了一筆生意。”這位年僅24周歲就已坐擁百萬的“柴總”姍姍來遲,原因是一位河南客戶一早打電話預訂400盆韭菜。在主人帶領下,記者來到他的韭菜大棚,大棚外側掛著一個帶有二維碼的宣傳牌,內部則是滿眼綠色,種在花盆中的韭菜在陽光下顯得生機勃勃,這就是柴會龍主推的盆景韭菜。
柴會龍說,毒韭菜事件頻發,很多城市人談韭色變,認為只有自己養的才最放心,同時受一篇有關陽臺經濟的文章啟發,讓他想到將韭菜種到花盆里——— 既可以當盆景裝飾房屋也能吃得放心,“一盆韭菜能割一斤半,每十幾天長一茬,一盆能割四五茬”。
正聊著,柴會龍又接到一位老客戶的電話,也預訂400盆。“我今年只種了一萬盆,再賣出這400盆,就基本沒有了。”放下電話,柴會龍告訴記者。據介紹,他還有一個家庭農場,“種的也是無公害韭菜,只是直接種在地里,主要通過超市和禮盒銷售”。
開辟新銷售渠道,已賣到迪拜
“回家創業,并非我一時沖動。”柴會龍說,大一一堂職業規劃課上他曾這樣寫道:如果4年后,家鄉的韭菜還沒有走向全國,甚至出口,我將回到家鄉實現這個夢想。
他的家鄉章丘市柴家村有30多年韭菜種植歷史,特色品牌基地1500畝,并于2000年注冊了綠色無公害韭菜,但這個品牌始終沒有給柴家村農民帶來更多利潤,他們仍將韭菜交給菜販子,層層盤剝后,價格被壓到最低。記者看到,離柴會龍家的韭菜大棚不遠,就有這樣一個收購市場,當天韭菜的收購價只有1.4元/斤。
國貿專業畢業的柴會龍希望用他所學,改變這種現狀。一方面,他用自己在學校創業所賺的幾十萬元積蓄,一改原來村民采用的低矮拱棚式種植,建起11座冬暖式大棚,再安裝增光燈解決霧霾天缺少光照的問題,為韭菜生長打好基礎。另外,利用已有的創業和銷售經驗,成功將韭菜打入濟南華聯超市,減少中間環節,還將質量好的做成春節禮盒,一斤售價達到三四十元。去年一年柴會龍家30畝韭菜賣了近1000萬元,凈賺100余萬元,比普通拱棚韭菜每畝多賺三四千元。“前段時間,經朋友介紹,我家的韭菜已出口到迪拜。”柴會龍說,春節后他將與迪拜方面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未來還會將柴家村韭菜賣往更多國家。
濟南“80后”創業牛人紛紛涌現
目前濟南正有不少像柴會龍一樣的“80后”,選擇自己給自己當老板。在近日一場名為“草根創造未來”的創業者年會上,記者見到近百位創業者,年齡多在30歲以下,企業規模在200萬元到3000萬元之間。他們或者大學期間就開始創業,或者放棄讓人艷羨的工作白手起家。“這是一個可以讓夢想無限放大的時代,煎餅果子都能上市。”年會上,年僅28歲的曹夢晨作為創業者典型上臺發言。在她看來,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中國的創業環境,這也是為啥4年前,她放棄韓國三星、LG總部的邀請,毅然回國創業,目前她創辦的濟南天瀾科技有限公司擁有山東省唯一工程建筑信息化服務平臺。“我大學時對無線網絡比較感興趣,后來一次偶然機會就做起了快速漫游移動AP。”1987年出生的牛增強大學開始創業,畢業后通過在學校專心鉆研的無線網絡技術研制出其公司第一個核心產品——— 快速漫游移動AP。他介紹,在駕照考試過程中,教練需要通過車上的攝像頭傳回學員操作視頻,但如何保證車輛在快速行駛過程中始終有良好信號是一個難題,“我們的產品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如今,粗略估計,全國1/3的駕校都在使用其公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