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部分小區居民抵制基站建設的事情不時見諸報端。人們抵制基站建設的主要原因,無非是擔心基站會帶來輻射,從而影響身體健康。可是,基站輻射到底有多大?對人體有沒有害?可能大部分人都說不出具體的數字。為了讓人們真正了解基站,解除對基站輻射的疑慮,近日,筆者搜集了相關信息,用具體的數字和實例,對人們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什么是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是以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形態存在的物質。人類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它表面的熱輻射和雷電都可產生電磁輻射,太陽及其他星球也從外層空間源源不斷地產生電磁輻射。圍繞在人類身邊的天然磁場、太陽光、家用電器等都會發出強度不同的輻射。電磁輻射是物質內部原子、分子處于運動狀態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基站發送手機信號就是利用了地球的電磁場,把信號調制到一定的頻率,借助天線發送出去。
基站輻射遠小于電視機、微波爐
“其實我們一直生活在電磁環境里,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從現代化辦公設備到家居中很多設備都會產生輻射,如電腦、電視機、微波爐及路由器等等,但由于在設計、生產、使用以上設備時已經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輻射對人體不構成危害,我們對此無需擔憂,居住在基站天線附近的居民是絕對安全的。”據筆者了解,與電視機、微波爐相比,通信基站的發射功率很小。每個基站僅能覆蓋一兩公里的范圍,因此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允許在城市密集區建設基站。
基站輻射到底能對人體產生多大影響?
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包括核輻射、X射線等,對人體的危害較大;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可見光、手機、電腦、高壓線、變電站、手機基站、電視廣播等產生的電磁場,危害性較弱。人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但人們有時混淆了“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的概念,所以才會產生認識誤區,也帶來一定的恐慌。
其實,生活中輻射無處不在,除基站輻射外,電視機、微波爐、打印機、電腦、手機、吹風機等都會產生輻射。實驗證明,這些電器的輻射功率都不大,對人體的影響微乎其微,完全在安全范圍內,能夠影響的也僅僅是皮膚表面,而且只要不是緊貼著身體,對人體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早在1988年,我國就出臺了電磁輻射方面的環保標準《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GB9175-88)和《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1988)。《環境電磁波衛生標準》中規定:區域內單位面積上通過的微波功率密度不得超過40微瓦/平方厘米。我國現行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比國外各工業化國家更加嚴格。以常用的GSM900頻段為例,澳大利亞的標準是200微瓦/平方厘米,歐盟和國際非電離輻射委員會的標準是450微瓦/平方厘米,日本郵政電信技術委員會的標準是600微瓦/平方厘米。參照這些國外標準,我國移動通信基站輻射強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基站的輻射為什么可以這么小?
移動通信是頻率復用的蜂窩系統,每個天線只覆蓋自己的區域,功率大了,便會干擾別的區域。所以,站點越多,每個站點的天線發射功率便越小。同時,距離基站越近,手機的發射功率越小,人體所受輻射也越小。由于每個基站承載的用戶數量有限,所以密集區域必須多建基站才能滿足市民的通信需求。這樣一來,隨著基站數量的增加,基站間距離的縮短,基站的發射功率也就變的越來越小。另外據了解,高踞樓頂的基站其電磁波都是向水平方向發射,在垂直方向的強度幾乎為0。隨著運營商3G、4G的大規模商用以及高速網絡的建設,新一代的通信技術由于采用了CDMA(碼分多址)和OFDM技術,使得基站所需發射的功率越來越小。
應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基站輻射
在廣大用戶中一直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基站數量越多,輻射強度越大。這也就構成了一種矛盾:一方面手機持有者希望移動通信基站越多越好,電磁覆蓋越緊密越好,信道數越多越好,以保證自己的通話質量;而另一方面,人們又對基站的電磁輻射過分敏感,擔心影響健康,阻止通信部門進行通信建設。事實上,這種擔心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人們應以理性、科學的態度對待身邊的通信基站。
移動通信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角落,是信息時代的重要象征。基站是移動通信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多年來的環境監測結果表明,基站產生的電磁輻射環境影響是有限度的,避免因不了解相關知識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是對待基站電磁輻射的正確態度。
基站天線,確實無需談之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