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新街58號老舍舊居將改造成老舍舊居紀念館的事情昨日有了實質性進展,我市文物行政部門正式啟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老舍舊居的修繕保護工作。預計到明年初,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濟南老舍舊居紀念館將免費向公眾開放。與此同時,老舍舊居的資料征集工作也開始啟動。
曾在此居住三年多,創作頗豐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老舍在濟南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文學主任兼文學教授期間,曾在南新街58號居住三年有余,在該院老舍先生相繼創作了《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趕集》、《濟南的冬天》等7部長篇小說、24部短篇小說、41篇散文和雜文以及20首詩作,翻譯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在這里居住的三年,是老舍先生創作生涯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老舍先生對濟南感情極深,稱為“第二故鄉”。1999年老舍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濟南市人民政府將該院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將其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將恢復三、四十年代民居風貌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加強名人故居保護的呼聲越來越高。濟南市文物行政部門廣泛聽取社會意見,參考了北京、山西、杭州等地保護私人所有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優秀做法,從2009年年底開始積極籌措資金,決定采取商購的方式將老舍舊居購歸國有。經過3年的努力,去年年底,老舍舊居商購工作完成,房產正式購歸濟南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房產手續完成后,濟南市文物行政部門通過拆除院內臨時建筑,實地勘察,查閱房產檔案,赴北京拜訪老舍后人舒濟、舒乙等方式多方查找資料,了解當時的建筑原貌,研究制定修繕保護方案,本著既要保護文物本體,還要注意環境整體保護,使修繕后的老舍舊居與南新街這條濟南著名的文化街完美融合,市文物行政部門決定采取主體不動,通過技術手段恢復上世紀30、40年代傳統民居風貌的方式進行修繕保護。修繕后的紀念館以老舍先生在濟南的生活創作為主題,展示老舍先生在濟期間的特殊經歷。
舊居資料征集工作同時啟動
名人故居是一個城市文化厚重的標志,每一個老建筑上附著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都是一個城市的精髓,正是這種積淀與傳承讓老建筑有了生命與活力。記者獲悉,老舍舊居資料征集工作同時啟動,征集范圍包括:反映老舍先生生平以及與其生平相關背景、經過、影響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文物、文獻資料。反映老舍先生從事文化和社會活動的文物資料。反映老舍先生文學生涯的文物、書籍資料。反映老舍先生在濟南生活、講學、文學創作的文物資料。紀念老舍先生的文物資料。其他與老舍先生有關的資料。征集內容包括圖片(照片)文字資料:文稿、文獻、書籍、報刊、宣傳品、著作、電文、書函、字畫、日記以及其他相關文字資料等。實物:證書、聘書、印信、生前使用過的物品等珍貴遺物。存儲于光盤、磁盤、磁帶等各種載體的電子數據、影音資料等。(記者 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