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雍堅
為期6天的北京保利拍賣春拍6月1日正式舉槌。因100多封錢鐘書信札將進行專場拍賣,引發錢鐘書遺孀楊絳先生極力反對。在媒體持續報道和網友熱議下,私人信札收藏,這個本來在藏界存在了千百年的事情,一下子成了熱門話題。近日,記者通過探訪,發現濟南民間的信札收藏和濟南名人的信札被售賣的情形同樣存在。
實寄信件被捎帶著賣很尋常
位于濟南市中山公園的舊書書市形成十來年了,如今已是山東省最大的古舊書交流場所,每逢周末,有百余家書商在此賣書,買書者更是人頭攢動。6月1日上午,這里有五六個書攤上能見到有實寄信件在賣。
“這些你都要的話,給我15塊錢就行。要是挑的話,就另外有價了。”在舊書書市西側,一位書商正和想買舊信的淘友討價還價。在他面前的舊書攤上,擺著一沓幾十封舊信和明信片,從郵戳日期看,多數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信件。圍在書攤前淘信的劉先生是集郵迷,他要找的是郵寄戳和落地戳都很清楚的信封,集郵用。另一位淘友則更留心老信件的內容,他說,“文革時期的一些信內容很有意思,我比較感興趣。”
賣散信并不是書商們的主業,很多人都是收上來就捎帶著賣,數量多數都不大,名人信札更是難得一見。
私人信件是怎么流到市場上的
“我曾經淘到過一本1998年的《風雨寫生張彥青傳》,是張彥青先生的簽贈本,他當時還寫了一封信給朋友。可能是朋友收到信后覺得很有紀念意義,就把它夾在了簽贈本中。不知什么原因,這本書連同信一起到了中山公園。我買書時,賣書人可能不清楚張先生是名人,把這本書和張先生的親筆信8塊錢一起賣給了我。”淘友小金有些得意地說起他的一次“撿漏”。
這些私人書信是怎么流到舊書市場上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書商介紹說:“中山公園的書籍資料,都來自散布在市區各地的廢品收購站,部分書信是夾在書中流到書市的,大宗的書信則往往是某個家庭處理雜物時當廢紙把它們賣掉了。而書商們覺得有利可圖,就又從廢品收購站將它們收了上來,帶到了書市。”“幾年前我賣過一封臧克家的信,只賣了100塊錢,現在想起來有些后悔!”一位書商說。
一家網站在賣20多位山大教授的信
在藏友指點下,記者注意到,省內名人、學者的信札在孔夫子舊書網、中國收藏熱線、淘寶網等網站待售者也為數不少。在孔夫子舊書網的搜索欄中,輸入“山東大學 信”等關鍵詞,居然有鄭鶴聲、劉乃昌、劉敦愿、袁世碩、孟祥才、劉大鈞等20余位教授的信札在待價而沽。從上傳的照片看,這些信札多為學者間的往來信函,也有個別是教授與親友間的信件。它們售價從十幾元到數百元乃至上千元不等。
“這些信札的書寫者中,多數人尚且健在。他們要是知道自己所寫的書信在網上被賣,心里可能也會像楊絳一樣感到很不舒服。”書信收藏者孫先生說,不過從另一方面看,他們的信札之所以被人拿到網上售賣,也說明他們的學術成就大,知名度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