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聊城6月19日訊 在開放日上,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騙子流浪者越來越多。他們利用政策上的空白有的騙吃喝,有的騙火車票,直接把救助站當成了免費“旅館”。幾天前,從遼寧來了一家五口人,經過查詢,工作人員發現他們這兩年已經在全國20多個救助站騙吃喝。
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幾天前的深夜,一個老頭帶著姑娘、兒子和雙胞胎外甥來到了救助站。老人說他們出來找丟失的女兒,身無分文,無家可歸。身邊的女兒還患有精神病,也無法撫養雙胞胎兒子,只能全家流浪。“老人的兒子約40多歲,看上去挺正常,女兒光著頭,一直傻笑。”工作人員說,老人將他的詳細地址說出來了,還有身份證,“按照老人的說法,這些都符合流浪救助人群的標準,我們只能臨時救助。”
市救助站工作人員說,第二天,這一家五口人離開了救助站,他們根據老人提供的身份證,在全國流浪人群網站上顯示,這個老人已經在全國20多個救助站待過,每次都是帶著這幾口人。“我們稱這樣的人叫‘跑站’,這樣的人就是騙吃喝,我們經常能遇到。”該工作人員介紹,有的人提供的地址非常詳細還準確,因為不是執法單位,核實信息也需要公安部門的配合,這些都需要時間,而這些人一般都是夜里過來,沒時間查詢,無奈只能臨時救助。
市救助站工作人員說,按規定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對象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即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具備上述規定情形的,不屬于救助對象。“核實流浪人員的真實的身份存在難題,需要當地政府和公安機關的配合,可是有的時候不盡人意,同時國家在這方面的監管上也存在空白,這些人正是鉆這樣的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