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張波“先看病后付費”堅持17年
村醫張波“先看病后付費”堅持17年
村醫張波“先看病后付費”堅持17年
行醫17年,他的“財富”就擺在辦公桌下面的柜子里——29個賬本,上面記著病人欠他的50多萬醫藥費——其中近10萬已經變成了死賬。
他叫張波,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微山島鄉墓前村衛生室的村醫。
近年來,我國衛生部門在一些地區試點“先看病后付費”的診療服務模式。在張波這里,“先看病后付費”從17年前就已經開始——摞起來半米高的賬本就是最好的證明。
忙人張波:最多一天要接診300多人
采訪張波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因為他實在太忙了。在衛生室,你總能看到他小跑著穿梭在各個診室之間。
他和妻子王翠萍是衛生室僅有的兩名醫生,但他們的接診量極高。“冬天的時候,最多一天來看病的有300多人,少的時候也有幾十人吧。”按理說,一個村級衛生室不會有這么多的病人,但因為張波,一切都變得合理。
除了墓前村,鄉里其他村的村民也總來他這里看病,而來自高樓鄉這樣鄰近鄉鎮的病人,也不少見。而吸引他們的,不僅僅是“看病暫時不用給錢”的模式。
高樓鄉的王琳蘭因為孩子患有心肌炎來找張波,盡管離她家不遠就有衛生室,但她還是寧愿跑遠路到這里。“他看病挺管用的,而且人也好,愿意來這里看。”
對于另一位村民姚善領來說,張波衛生室不只是看病可以賒賬,藥價還便宜。“在別的地方要花一百塊錢,這里可能只要幾十塊錢,而且早給晚給無所謂,張波也從來不主動開口要。”
在張波看來,開口主動要錢是不信任別人。“鄉里鄉親的,我了解他們,都是很善良的人,如果有錢,他們不會故意拖著不給,所以我不主動要賬,因為我相信他們。”
在衛生室,村民們不用掛號,來了就看病,看完病、拿完藥、打完針,有的甚至都沒有打一聲招呼就離開了衛生室,更別提付費了。
“這么多年一直都這樣,大家都習慣了,所以就很隨意,如果太客氣,反而覺得不自在。”村民馬懷慈說。
好人張波:這些錢95%能收回來
就在記者采訪時,一位從高樓鄉前來看病的村民告訴張波一個不幸的消息,該鄉鹽店村90多歲的老人孫慶蓮一周前去世了。張波簡單地問了一些情況,然后拿出一個賬本,在上面劃掉了“孫慶蓮”的名字。
賬本上顯示,1998年7月15日,孫慶蓮因腦血栓到衛生室看病,一共花費了506.5元醫藥費。“老人家里比較困難,現在老人離世了,賬也就不能算了。”張波說。
張波的29個賬本分成兩類,17個賬本記的是收不回來的死賬,近10萬元。形成死賬原因很多,賒賬的人去世、外遷或是其他原因無法清賬。這些賬本的紙張已經發黃,最早的一本是1997年。
張波說,有部分村民和漁民家里確實困難,有的本身沒有勞動能力,有的吃低保。“低保只是管你吃飯,不管你醫藥費。我就想,國家管吃飯,我管看病吧。”
另外12個賬本,則一共記著43萬的欠款。不過張波并不擔心,“這些賬基本都是10年之內的,95%以上應該都能收回來。特別是近幾年,已經形成良性循環。”
為了維持衛生室的正常運轉,張波開始貸款,從最初的5萬元一直增加到現在的60萬。張波說:“藥房里有20多萬塊錢的藥,加上40多萬的賬,加起來就夠了。”除此之外,張波還養螃蟹,用來償還利息和家里的其他開支。
隨著村民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雖然張波“看病記賬”的習慣還保留著,但死賬越來越少。“新農合能報銷一部分,加上藥品零差價,一般的病花不了多少錢。家里年輕人出去打工,老人孩子看病欠的錢,等年底打工回來就給我了。”張波說。
憨人張波:不能離開,因為他們需要我
在墓前村衛生室的門前,每天都停著一輛不拔鑰匙的摩托車,方便張波隨時出診;距離張波家不遠處的湖岸邊,通常還會停著一艘舊漁船。微山島鄉在四面環水的微山湖上,湖區漁民外出看病不方便,張波經常自己騎著摩托車或者劃船到漁民家中送醫送藥。
1995年,從濟寧醫學院畢業的張波留在了濟寧市的一家醫院上班,如果一直這樣走下去,他的人生也許會有別樣的輝煌。
“當時促使我回到島上、回到村子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1996年,我父親生病了,打了幾天吊瓶,花了81塊錢的醫藥費。當時我媽翻箱倒柜地找錢,最后還是找親戚借的錢。”張波說,自己是學醫的,這件事給他的震動很大,“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就是想讓家里人、讓鄉親們看得起病。”
2005年發生的另一件事,讓張波決定死心塌地留在微山島,為村民看病。
“我記得很清楚,正月十三,鄰村有個病人,我騎著摩托出診,出了車禍,當時覺得頸椎斷了,后來就失去了知覺。”憶及這次事故,張波依然心有余悸。
事故發生時,張波正借錢修建用于擴大衛生室規模的新樓。當他三個月后傷愈出院時,新樓已經建好了。妻子告訴他,在他住院時,很多鄉親自發地來幫忙,很快就把樓建好了。
鄉親們的舉動讓張波感動了許久,“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大家給我這樣的回報,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留在島上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