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15歲或許還是個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年紀,然而家住陽谷縣安樂鎮薛寨村的薛洪戩卻已經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他1歲喪父,2歲母親改嫁,自幼與患病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憑著積極的態度和頑強的性格,他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后能讓爺爺奶奶過上好日子。
小小年紀就扛起 家中所有體力活
幾經打聽,在陽谷縣安樂鎮薛寨村村北的一處角落,記者找到薛洪戩家,與其他的村居不同,“門神”位置被薛洪戩手寫的勵志對聯代替,在他看來,大門上的兩句話很有意義。
因為特殊原因,薛洪戩兩歲時就“失去”了父母,與身患腦血栓的爺爺和高血壓的奶奶一起生活,也讓他過早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小時候光著屁股跟我去地里干活兒。”談及薛洪戩的童年趣事,67歲的奶奶微笑落淚,她告訴記者,薛洪戩比別的孩子懂事兒早,每年麥收,早上早早地跟著她去地里收麥子,麥子摞上車,薛洪戩就在板車頭上栓根繩子,幫著自己往家拉,肩上勒出兩道血印也不松手,這一幕讓她多年后仍記憶猶新。
“低著頭打藥,時間久了就暈,停一會繼續打。”年齡少長一些,薛洪戩扛起了家里的所有體力活,家中的5畝地,滿滿的一車麥子,來回奔走幾十趟,通常是累得雙腳發軟,爬上床倒頭就睡。就這樣他也不舍得讓年邁的奶奶再下地干活。
一次特殊逃課經歷激發了學習熱情
童年的不幸讓薛洪戩年幼時有些自閉,“小學四五年級以前經常逃課,總想呆在家里。”薛洪戩告訴記者,那些逃課的時間,并不是出去瞎玩,只是想呆在家里,幫奶奶料理一些農活,與上課相比,料理家事顯得更加重要。“時間久了就不喜歡學校,更不愿意與外人過多交流,成績也挺差的。”薛洪戩說道。
一次偶然的逃課經歷讓薛洪戩的想法徹底發生轉變:四年級有一次沒有去上學,老師找到家中告狀,后來奶奶親自送薛洪戩回到學校,向校長求情,能給他繼續學習的機會,“當時看著奶奶,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了解了薛洪戩的真實想法后,校長別有用心地給薛洪戩安排了一個前排的位置,并特封了“小組長”。
正是這個“小組長”,薛洪戩看得格外重,從沒被重視的薛洪戩被這次經歷觸動,直至小學畢業,升至初中,沒有再逃課,成績逐步提升,直到今年以580分的成績被陽谷三中錄取,薛洪戩一直念念不忘小學的那次逃課經歷。
考上高中沒有興奮反而感到困擾
在薛洪戩的家人看來,考上學是件有出息的事兒,但接到高中錄取通知書的時候,薛洪戩并沒有過于興奮,反而感到困擾。
“其實一直想著初中畢業后直接去技校,盡快掙錢養家。”能夠學一門手藝,就近上班是最好的出路,但礙于奶奶的堅持,只能參加了今年的中考。
談及學費,一家人陷入沉默,僅有的5畝薄田,由于人力跟不上,每年澆水都要等同村人抽出閑的時候幫忙澆地,產量更是少得可憐,一袋180元的化肥,家人要再三考慮著用,“家里雖然窮,但是不能讓孩子沒文化,既然考上了,就盡量學下去。”奶奶的堅守,讓薛洪戩顯得更加無措,一直低頭不語。
除了爺爺奶奶以外,薛洪戩還有一個家住聊城的姑姑,由于家庭原因,帶給薛洪戩的幫助并不大,更多的花銷來自賣糧食的錢,“姑姑在生活中可能扮演了一個父親的角色,比較嚴厲,而爺爺奶奶跟母親一樣,在身邊比較細膩。”薛洪戩告訴記者,無論以后的路怎么走,都會堅持讓爺爺奶奶過上好日子。
喜歡寫詩 以后想開公司
與堂屋僅一墻之隔的是薛洪戩的房間,殘破的房門上掛著寫有“勤奮”二字的日歷,盡管掉色仍不肯摘下,薛洪戩親手抄下“哈佛圖書館訓言”,與家門口的對聯一樣,這些話一直鞭策自己。
在一堆凌亂的輔導書中,一個嶄新的黑本子是薛洪戩的“寶貝”,里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他自創的詩,“有些想說的話,就寫在這個本子上,沒事兒的時候就寫詩,照葫蘆畫瓢。”薛洪戩告訴記者,有些不想對外人說的話,就會編成詩記在本子上,久而久之成了自己宣泄情感的一個途徑。
在同窗薛守太眼中,薛洪戩是個節儉,有想法的男孩,為了省錢,薛洪戩每天帶饅頭去上學,通常是喝水就著饅頭湊合一頓飯,盡管家庭遭遇很多不幸,但并沒有讓他一蹶不振,學習生活上與同學交往很積極,“盡管他不跟我們說過去的事兒,但在他身上從來看不到消極的一面。”薛守太說道。
岳飛是薛洪戩的偶像,在他眼中,能夠承載著巨大壓力,仍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值得自己學習,談及未來,薛洪戩告訴記者,希望成立一家網絡公司,“窮并不是誰的錯,我不認命,我會努力讓爺爺奶奶過上好日子。”薛洪戩滿懷信心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