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電話在響,許多的事要備忘,許多的門與抽屜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如此的慌張。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臺灣音樂人李宗盛的這首歌曲《忙與盲》,反映出了現代人普遍忙碌卻又有些盲目的生活現狀:每天忙忙碌碌、疲于奔命,卻發現沒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還有很多人“瞎忙”,陷入了忙碌的陷阱,最終回過頭來發現一事無成。
近四成人沒有休閑時間
蔣先生剛剛榮升了項目經理,一下子各種繁雜的事務擺在眼前,可偏偏這時候老家有個親戚病了,非讓他幫忙找知名的醫生看病。蔣先生怕被罵“忘本”,不好推脫,每天陪著上醫院。這樣一來,好多人都聽說他在醫院有門路,紛紛找他幫忙看病,蔣先生怕得罪人,都沒拒絕。很快就是年中了,項目一點進展都沒有,老板的臉色越來越難看。蔣先生才發現,自己這半年的忙碌都是無用功。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2.2%的人表示“太忙了,幾乎沒時間休息”,56.6%的人會習慣性地問朋友“最近你在忙什么”,38.4%的人表示每天幾乎沒有休閑時間,32.1%的人表示不知道都忙了什么,就是覺得沒時間。
小心成為“瞎忙族”
現代社會里,為了應對巨大的生存壓力,實現自我價值,越來越多的人過上了快節奏的生活,忙碌成了一種常態。有人是真忙,而有人的“忙”意義不大,忙忙碌碌卻沒有結果,被稱為“瞎忙族”。
為何淪為“瞎忙一族”呢?蘇州榮格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王國榮和西南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楊東分析,一是不懂得取舍,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身兼數職,被各種事務纏身,在工作和家庭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但是,他們又很難將這些關系平衡,最終導致什么事都做不專、做不精,工作生活一團糟。二是虛榮心作怪,這是現在盛行的文化觀念,認為忙才是有所作為,閑著就是沒本事,甚至有人虛榮地“裝忙”尋求心理安慰,或努力在領導面前表現出忙碌狀態,認為這樣會給領導留下勤奮的好印象。三是追求完美,這也是導致做事效率低、習慣拖延的重要原因。有些人事無巨細要求做到完美,不停地挑選、反復地修改,最終偏離了最重要的目標。
把自己從忙碌中解放出來
楊東說,長期被繁雜的事務纏身,不僅容易導致職業倦怠,還會造成身心疲憊,產生疲倦、易怒、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所以,應該學著把自己從忙碌中解脫出來,生活得有張有弛、快樂充實。對此,心理專家提出了以下建議:
1、活用“死時間”。了解一天的時間是如何花掉的,并分析總結哪些時間段被白白浪費。將這些時間用來做一些瑣碎的小事,比如打電話、填單據、回復郵件等。
2、不要到處“救火”。以要事為先,將一天的事務列表,然后用80%的時間先做既緊急又重要的事,其次做重要的事,最后做緊急的事,盡量把精力集中在能獲得最大回報的事情上。
3、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工作時,一定要全身心投入,有緊迫感。一次專心做一件事,并且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之后立刻進入下一項工作,不要許多事情同時處理。
4、學會說“不”。對別人提出的要求懂得適當拒絕,學會放棄。
5、每天有1個小時不使用電子設備。培養一兩個興趣愛好,也可以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