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年,短暫而又漫長,它見證了一個人的成長,亦承載著每個人不平凡的人生歷程。回憶起這34年,槐蔭區營市西街的李忠英老人感慨萬千。現年78歲的她,34年來唯一的工作就是照顧重病臥床的老伴兒。34年前,老伴兒張文遠患上帕金森綜合癥,從此失去了自理能力。禍不單行,六年前,李忠英的小女兒被查出得了白血病,于兩年前去世。兩個重病者掏空了整個家,還留下一大筆債務。面對一個凋零的家,李忠英咬緊牙關,支撐到今天。如今,她一邊照顧著連嬰兒的行為能力都不具備的老伴兒,一邊還得還債、維持現有的生活。這一切,她都堅強面對。 記者高倩
34年,從沒想過要放棄 “他是我活下去的支撐”
在營市西街,一提起李忠英,大家在翹起大拇指的同時,也感慨她生活的坎坷。34年前,剛剛50歲的老伴兒張文遠患上帕金森綜合癥,生活不能自理。她這一照顧,就是34年。
李忠英阿姨說起剛開始的那幾年,眼角忍不住冒出淚花。三九寒冬,家里沒暖氣,老伴兒大小便失禁,棉褲棉衣天天洗。沒有熱水,只能用冰涼的水。長時間的揉搓,李忠英的手指頭變了形。這樣一晃,就是十幾年。“那些年,真不知道是怎么過來的,夏天熱,冬天冷。洗刷我倒不怕,就擔心他感冒發燒。”李忠英說。只要一生病,老伴就得住院。光醫療費就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
不過,這么多年下來,張文遠大爺從未生過褥瘡。“這都歸功于李忠英阿姨無微不至的照顧。”營市西街居委會的工作人員說,她沒白沒黑,跟照顧嬰兒一樣細致。“很少見到李阿姨出門,即便出去也是匆匆忙忙買了菜就回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大爺的病情逐漸惡化。從2005年開始,他基本失去了行為能力,整天處于睡眠狀態。李阿姨更是寸步不能離。從44歲,她熬到了78歲。“34年了,我從沒想過要放棄,他也是我活下去的支撐。”
2000多個白天 小吊車每天都會準時升起
在張文遠的病床上,一個小型的機械裝置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那是一個小型簡易的吊車,據李忠英阿姨介紹,這些年以來,她都是靠著這個挪動張大爺的。
每天早上九點,是小吊車準時啟動的時間。記者看到,小吊車啟動前,李忠英阿姨會拿出一條自制的布套套在張大爺腿上,另一頭掛在小吊車的鉤子上。她給記者演示,“你看,摁下這個摁鈕就行了。”之后,在旁人的攙扶下,張大爺被小吊車從床上挪到椅子上。在吊車的拉力之下,張大爺才能保持一直坐穩的狀態。李忠英阿姨告訴記者,這是六年前兒子給弄的。“這些年來他一點都不能活動,我又沒那么大力氣,全靠小吊車了。”從上午九點到十一點,除了喂飯,還要洗頭、擦身、洗腳……,這一忙活,就是兩個小時。這一晃,就是2000多個日日夜夜。
在這個過程中,記者發現,有些環節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比如簡單的喂飯。因為張大爺沒有意識,每次李忠英阿姨都會端著碗喊,“老張,老張,快醒醒,吃飯了。”但床上的人絲毫沒有反應。一塊小小的饅頭,往往要喂上半個多小時,李阿姨就耐心地站在床邊半個小時甚至更久。“每次看到他吃下去,我就松一口氣。”
小女兒病危離世 她咬緊牙關說:“我不能倒”
禍不單行,六年前,李忠英最小的女兒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無疑是給這個家庭一個晴天霹靂。“怎么辦?花再多的錢,也得治。”李忠英拿著化驗單堅定地說。
她的這份堅定,以及女婿的細心照顧,讓小女兒堅持了四年。說起這四年,李忠英淡定的眼神中透著一絲淡淡的哀傷,“小女婿身體不好,坐著輪椅也堅持伺候小女兒。”李忠英看不下去,就接女兒過來住了半年。“這相當于我要照顧兩個重病號。”也就那半年,她一下子老了很多。“其實最累的不是身體,是心。這事要是攤在別人身上,有幾個人能從容面對呢?”李忠英不是沒有想過放棄,但那也只是累了的時候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
看看躺在北屋的老伴兒,再看看躺在南屋的女兒,這兩個,都是她最親最近的人,“我不能放棄,更不能倒下。”她說。兩年前,小女兒最終還是離開了,白發人送黑發人,李忠英不是沒有絕望過,因為女兒的離開,她哭的雙眼都出了問題,現在看東西一片模糊。
兩年過去了,時間稍微撫平了一點她內心的傷痛。這期間,她也有過輕生的念頭。但看到床上猶如植物人的老伴兒,她說:“我不忍心丟下他。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更會照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