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9月7日訊 據山東電視臺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報道,廢舊塑料經處理后成為可再生利用的塑料顆粒,再生利用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廢舊塑料處理設備簡單,在生產中極易造成空氣污染和水污染,不但不能被接受,而且是有關部門打擊的對象。近日,就有群眾向我們反映,德州樂陵縣鄭店鎮前魏村里隱藏著一家塑料顆粒生產作坊,不僅將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出,加工塑料排出的氣味兒也熏得村民叫苦不迭呀。
相關閱讀:德州教師婚前劈腿戀上女同事偷車報復情敵
根據這名群眾提供的線索,記者在德州樂陵縣鄭店鎮前魏村找到了這家塑料生產作坊。還未走近,耳畔就襲來了機器的轟鳴聲。由于當時作坊老板剛剛運輸塑料垃圾回來,平常緊閉的大門還沒來得及關上。趁著這個機會,記者以打聽購買塑料顆粒為由,最終被允許進入院內詳談。
在這個寬敞的大院里,一臺大型的塑料顆粒生產設備正在轟隆隆的運轉著,十幾名工人正在緊張的生產。院內四處堆放著的廢棄編織袋,散發出一陣陣惡臭。空氣中混雜著一股刺鼻的化工氣味。
雖然有些警惕,但見記者有購買的意思,這名老板還是忙著介紹起了自己的生產線。首先工人將收集來的垃圾進行分揀,然后按照不同的類別將這些塑料垃圾填入機器搗碎,再將垃圾倒入一個裝有洗滌劑的池子清洗。甩干后,放在機器里經過高溫熔化熔成液態塑料,冷卻后凝結成條狀,最后再切割成塑料顆粒。整個生產環節顯得非常粗糙。而這個塑料作坊的生產規模,顯然要比一般的塑料顆粒作坊大的多。對此,這名作坊老板顯得財大氣粗。
記者走近細看,大多數廢棄編織袋竟然是盛放危險化工產品的包裝袋,氣味十分刺鼻,其中也不乏一些盛放藥物的塑料瓶等醫療垃圾。而院內所有的工人竟然都沒有絲毫的防護措施。
那么,作為生產塑料顆粒的原料,這些大量的廢舊編織袋、廢棄塑料瓶等垃圾材料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生產出的塑料顆粒又將運往何處?而一位知情的村民告訴記者,這些垃圾除了小部分是從一些廢品收購站回收過來的外,大都是從周邊的一些化工廠買進的。生產出的塑料顆粒一般運往商河、臨邑、莒南等地。
作坊加工現場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院落一角堆放著的大量成型塑料顆粒也表明,這家作坊每天的產量十分穩定。然而伴隨著機器的運轉,隨之而來的噪聲、廢氣、污水等污染問題,又是誰在默默買單呢?
兩撥工人晝夜加工輪班生產,顯然兩年間隨著暗地里這門生意越做越大,這名老板的胃口也是見漲啊。 一噸僅僅凈賺兩三百?這名老板的說法顯然是保守了。按照目前的市場價,像這樣普通的廢棄編織袋,價錢一般在每噸2000元左右,實際利潤應該要大得多。退一步說,即便每噸凈賺300元,那每天的純收入也接近千元。兩年下來,積累的財富自然非常可觀。
記者看到,作坊里面有一個長方形水池,里面裝滿了污水,氣味難聞。工人將回收來的塑料垃圾放到水池中進行循環加工后,沉淀下來的黑色污水就沿著院落的一角直接排到了附近的河溝里,固體廢棄物就隨意堆放在了院外一處空地上,沒有任何的防污處理措施。而這也自然引起了村民的種種不滿。
既沒有工商營業執照,也沒取得環保證,卻持續生產了兩年。環保部門對此到底知不知情?
對于自己的違規生產,這個老板倒是十分從容淡定。環保部門來查,就短暫停工,風頭一過,照干不誤。那是不是像老板所說,是靠著花錢才買來的平安?不論是不是,作坊老板的名頭還不小。為啥?因為這家這作坊是開在了村委會大院里的。
村支書是村民選出來,理應村民謀福利的,現在福利有沒有,污染倒是添了不少。更所謂富了一個,坑了全村。不過,這樣的家庭作坊式塑料加工點的存在并不是個例。此前咱們也曾報道過,這樣的作坊一度遍布泰安東平縣、濟寧梁山縣的多個村莊,最鼎盛的時候一個村里能有數百家之多,而且垃圾原料大多還是國家明令禁止的洋垃圾,當然無一例外,這些村的環境污染問題都是相當嚴重的。然而對于日漸猖獗的違規生產現象,咱們相關部門監管步子卻常常跟不上。大多時候只是在被媒體曝光后,當地環保部門才會進行整治。風頭一過,不少作坊還會死灰復燃。對黑作坊進行監管難不難?恐怕它考驗的不僅是相關管理部門的智慧更是一種決心啊。
環保屢次來查,可這作坊生產卻照常進行,難怪村民會產生這樣的懷疑。對此,當地的環保部門會給出什么樣的答復呢?
村民們說,這最難熬的時候要數晚上了,趕上起風的時候,煙霧籠罩在村莊上空,村民們被嗆的直頭疼惡心。那么,這種塑料顆粒作坊到底有多毒?
除了會釋放出多種有毒氣體外,這種家庭作坊式的小型塑料顆粒加工點還有著高耗能、高污染的特點。其中生產原料相當數量是來自垃圾站收購的廢舊塑料,并且未經消毒,含有大量病菌。而洗滌廢舊塑料的污水會流進河里或滲入地下,也會對地下水污染造成污染。
對于自己的違規生產,這名老板倒是十分從容淡定。環保部門來查,就短暫停工,風頭一過,照干不誤。難道就像他所說的那樣是靠著花錢才買來的平安?看來作坊老板的名頭還不小。為啥?人家這作坊可是開在村委會大院里的。
這種用垃圾加工塑料顆粒的作坊曾經一度遍布諸如泰安東平縣、濟寧市梁山縣的多個村莊,最盛的時候一個村莊有數百家之多,而且垃圾原料大多還是國家明令禁止進口的洋垃圾,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然而,相對于日漸猖獗的違規生產現象,部門的監管步子卻常常跟不上。大多時候只是在被媒體曝光后,當地環保部門才會進行整治。風頭一過,不少作坊還會死灰復燃。對黑作坊進行監管難不難?恐怕這時候考驗的就是相關管理部門的智慧和決心了。
保屢次來查,可這作坊生產卻照常進行,難怪村民會產生這樣的懷疑。村民們說,這最難熬的時候要數晚上了,趕上起風的時候,煙霧籠罩在村莊上空,村民們被嗆的直頭疼惡心。那么,這種塑料顆粒作坊到底有多毒?
除了會釋放出多種有毒氣體外,這種家庭作坊式的小型塑料顆粒加工點還有著高耗能、高污染的特點。其中生產原料相當數量是來自垃圾站收購的廢舊塑料,并且未經消毒,含有大量病菌。而洗滌廢舊塑料的污水會流進河里或滲入地下,也會對地下水污染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