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里有一扇很大的窗戶,明亮而又和煦的陽光灑滿了整個屋子,91歲的劉盛蘭微笑地注視著進進出出的每個人。
生性不愿麻煩人,劉盛蘭幾度拒絕住養老院,多次相勸,10月5日,他搬到了煙臺福盛老年公寓。
18年來,劉盛蘭不間斷資助超過1000個孩子,這為他贏得了尊重,以至于在耄耋之年,仍有記掛他的志愿者、義工從全國各地趕來探望和幫助他,這個捐錢從不為自己考慮的倔老頭也讓村里人感嘆有“傻福”。
本報記者 孫淑玉 劉清源
受助者曾以為 他是“阿姨”
劉盛蘭從不避諱助學的初衷是為了在自己老了無力行動時,身邊會有一個受助的學生。
年輕時在天津的貿易公司當學徒,后來在招遠一家黃金機械公司當保管,劉盛蘭在招遠市蠶莊鎮柳杭村一直是個能人。 不過,他有過三段不順利的婚姻。遠房侄子劉建喜回憶,劉盛蘭第一任妻子很漂亮,但結婚不到一年就分開了。第二任妻子精神不正常,兩人過的時間也不長。轉眼到了40多歲,經人撮合,劉盛蘭又娶了一位,很快兩人又過不下去了,離婚時妻子有了身孕,但孩子生下來不久就夭折了。
對婚姻徹底失望,也沒有子嗣,劉盛蘭開始為自己的后半生打算。一家公司老總曾準許他一輩子給公司看大門,而他還早早為自己置辦了綾羅綢緞縫制的壽衣。
73歲那年,答應讓他一輩子呆在門房的公司老總癌癥去世,劉盛蘭的余生又沒了著落。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救助報道,于是就想到了助學。“我資助學生多了,總有一兩個愿意給我養老的。”
劉盛蘭跟著了魔似的,只要知道有孩子上不起學,他就會把手頭的錢寄過去。從73歲到83歲,他捐助的學生,從周邊幾個地市很快擴展到全國各地,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錢是老人騎著那輛老掉牙的自行車在招遠市區拾荒攢下的,甚至有人一度以為劉盛蘭是位女性,稱他“劉盛蘭阿姨”、“劉妹子”。
積蓄都捐了,很多親戚疏遠他
少則兩三百,多則好幾千元,只要見到貧困的學生,劉盛蘭都給予幫助。這種普遍撒網讓許多受助者只記住了他的名字,卻很少有人像他最初設想的一樣,在他孤單時來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