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定陶10月8日訊(記者 董夢婕 通訊員 馬劍) 10月1日晚上,在定陶縣孟海鎮(zhèn)馬樓村70歲村民馬常修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的戲迷大舞臺里,一場“梨園清音頌十一,喜慶建國64周年”的農民戲曲晚會正在上演。演出吸引了周邊村鎮(zhèn)眾多村民前來觀看,這是馬常修第八次自發(fā)組織編排鄉(xiāng)村國慶晚會。
“安靜啦,第一個節(jié)目《花喜鵲》開始準備啦。”10月1日晚,馬常修在自己創(chuàng)辦的戲迷大舞臺旁,一會當舞臺導演,一會當伴奏,忙得不亦樂乎。這臺國慶晚會他提前兩個月就開始精心籌備,戲臺子上彩燈、帷幔、音響一應俱全。節(jié)目多是村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很多節(jié)目都是自創(chuàng),演唱者黃袍馬褂、字正腔圓,很有豫劇名家的風采。
1998年,馬常修放棄了在縣城舒適的生活,和老伴回到老家馬樓村養(yǎng)老。馬常修老兩口發(fā)現(xiàn),雖然現(xiàn)在生活條件比過去好了,但是農村文化生活匱乏,在農閑之余,村民只能聚集在一起打牌、喝酒賭錢,村內的“留守”老人不是在家睡覺就是在村里晃悠,生活更是枯燥單調。
為了給村里的老人們提供一個免費的休閑娛樂去處,馬常修萌生了開辦個老年娛樂所的想法,并自籌資金1萬多元購買了彩電,音響,VCD,功放機及100多種花鼓戲、老年保健、科教等光碟,免費為村民循環(huán)播放,這也成了村里老人聚會的大本營。
自舉辦老年俱樂部以來,馬常修先后獲得定陶縣道德模范、菏澤市模范老人、山東省模范老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等多種榮譽稱號。有了老年娛樂所,2005年,馬常修夫婦省吃儉用又辦起了戲迷大舞臺、老年流動演唱團、戲迷大篷車等,把文化和娛樂種到農民心坎上,用戲曲的形式歌唱社會主義新農村。本村及周邊村莊的群眾一有空就會到馬常修的小院里來,有讀書看報的、下棋玩牌的,還有在舞臺上演唱的,小院里每天都洋溢著歡聲笑語。
“有了這個戲迷大舞臺,逢年過節(jié)都會自排晚會節(jié)目,會唱愛唱的人能來這給大家表演,不會唱的能來這免費看節(jié)目,生活也變得有滋有味了,今天的節(jié)目都挺好,我可過足了戲癮。”馬樓村村民王俊梅說,聽說國慶期間村里也排了晚會,全家提前吃過晚飯就來這里搶座了。
孟海鎮(zhèn)黨委書記袁紹林介紹說,如今在孟海鎮(zhèn)類似的民間藝術團體已發(fā)展到30多個,包括鑼鼓、秧歌、書畫、戲曲、歌舞等10多個門類,參與者近萬人,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極大地改變了群眾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