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小康(化名)說:“當時韓老師說話的語氣很嚴厲,我心里很害怕。當老師說到要請家長來學校共同教育時,我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口中說老師我錯了我一定改,請千萬不要告訴家長。”看到小康下跪,其余7名男孩也就跟著跪下,異口同聲地請求老師不要找家長。
小康說,父母對自己管教十分嚴格,一聽說自己上網就要呵斥甚至打罵。“聽到韓老師說請家長,我擔心挨打。”其余幾名孩子也說,請家長是很沒面子的事情,同時也擔心挨打受訓。“看到小康下跪求情,我們就跟他一起了。”
老師:當時有點氣 絕對沒打罵
“這8個孩子中有五六個人的家長都曾告訴我說孩子愛上網,請我嚴加管教,尤其是要幫他們戒掉網癮。”韓進說,“當時我有點生氣,就任由他們跪在地上,這個過程有十來分鐘,期間我絕對沒有罵,更沒有打。”
受訪的幾名學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老師沒有打罵他們,跪的時間也不長。“下跪的時候,我發現有一名高一的學生掏出手機對著我們。當時老師背對著他,沒發現有人在拍照。”
受訪的學生們都說,下跪也是一時沖動,絕對不是以此對抗老師的批評教育。“現在讓老師和學校難堪,我們更加后悔了。”小康說。
學校:下跪應制止 家長表理解
“學校是今天上午發現這條網絡信息的,校長當即通知我們予以調查處理。”該校負責初中的學工部主任舒迅稱,“經查,韓老師對違紀學生進行了批評教育,沒有打罵行為,學生系主動下跪認錯。”
“韓進老師工作十分負責,大病初愈后即來校上課,目前擔任初三年級組長。他所教的初三·四班是學校師生公認的‘好班’,學生的品行和學業在全年級都很拔尖。”舒迅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我們已經對韓老師提出批評,要求其今后教育學生時注意方式方法。在他們下跪時,必須及時予以制止。”韓進對此表示接受,稱今后不會再任由學生做出下跪之類貶損人格的舉動。
小康家住南充城郊,他的父親告訴成都商報記者,“老師教育學生天經地義,愛上網的娃兒應該受‘理抹’。孩子讓老師費心了,不會因為他下跪就對老師產生想法,相反我還要感謝老師,請老師繼續加強對孩子的管教。”舒迅和學校學工部主任武少海則向記者轉述,幾名當事學生的家長認為,下跪系學生自愿,老師不存在方式方法上的過錯。
新聞延伸
從戒尺、教鞭到糖
看老師教育方式的沿革
古代 教師可用戒尺責罰學生
教鞭,在宰相劉羅鍋教育兒孫的時候叫“家法”,在魯迅就讀的三味書屋里叫“戒尺”,在魏巍的老師蔡蕓芝先生手里叫“教鞭”。“教育”的“教”字中那個“攵”部本來就是“手拿棍棒”的樣子。
我國封建社會的各類學校中,教師可以用戒尺等責罰學生。明代中央國學國子監特設由監丞負責的“繩愆廳”,專司對學生的體罰。清代也有這方面的記載,王譽昌《崇禎宮詞》注:“有犯老師,批本監提督責處,輕則學長以戒尺打掌,重則跪于圣人前”。
現代 陶行知“4塊糖”的智慧懲戒
而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的故事”,則是智慧懲戒的典范。
一天,時任育才小學校長的陶行知看到1個男生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并叫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放學后,這位男生早早到校長室門口,低頭等著挨訓。陶校長走來,一面遞給他1塊糖,一面說:“這塊糖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到,我卻遲到了。”男生有些錯愕。接著,陶校長又掏出1塊糖說:“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刻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第2塊糖。這時陶校長又掏出了第3塊糖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個男生,是因為他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說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壞人作斗爭,應該獎勵你啊!”從陶校長手里接過第3塊糖后,這個男生就哭著說:“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這時,陶先生又拿出了第4塊糖遞給他,溫和地說:“你已經知錯了,再獎勵你1塊!糖獎完了,談話也該結束了。”
近年 懲戒教育備受爭議
我國教育部門在1950年就通令廢除體罰或變相體罰。《教師法》《義務教育法》等也明令禁止體罰學生。《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禁止對未成年人進行體罰。同時,學生及家長維權意識的提高,也使得教師們對“教育懲戒”這種正當的權力使用如履薄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孫云曉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有觀點認為,懲戒學生是教育和教師的黔驢技窮。打開懲戒“缺口”,更要謹防體罰“潰堤”。我們需要一把充滿智慧的“戒尺”。(綜合現代快報、洛陽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