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有杰 王依然 李雪萌 實習生 王茹
緣何要票?
不少人“面子心態”在作怪
區區一張演出票,對許多人來講,經濟上并非難以承擔,可為何非得通過要票這一途徑獲得不可呢?就此,記者隨機采訪了一部分普通市民。
你愿意買票看演出嗎?
65%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對感興趣的演出會買票,前提是在要不來票的情況下
25%表示從不會主動買票
10%表示對演出興趣不大
你不愿意買票而去要票的原因?
75%的受訪者表示能要來票感覺“有面子”,如果有贈票的就不會買
10%的受訪者嫌貴,消費不起
15%覺得沒這種消費習慣
要票成風:是計劃經濟時代習慣的延伸,官本位思想的折射負面影響:要票行為導致文化氛圍低迷,演出市場惡性循環破解之道:需要在心理、文化和制度層面開“立體處方”
臨近歲末,濟南一文化演出公司的負責人王先生又不敢接電話了。年底,公司組織的幾場大型演出將近,各種要票電話接踵而來。
到底是哪些人在索票?他們為什么索票?索票成風,隨著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而愈演愈烈,以致成了阻礙文化產業尤其是演出市場發展的絆腳石。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而時下的索票行為成為不和諧音符,甚至不少機關部門赫然在列。根除這一痼疾已成當務之急。
演出前不敢開機 索票公函要走20萬元
“廣告宣傳打出去后,每天至少接十幾個索票電話,相當一部分是平時不怎么聯系但又不敢得罪!”王先生說,今年公司在廣告中特別聲明“概不贈票”,依然擋不住洶涌的索票電話。
接受記者采訪時,市兒童藝術劇院院長丁小秋表示,在演出前幾天,自己的手機往往都處于關機狀態,就是為了躲避那些索票的!把莩鲩_始才敢打開手機,即使這個時候也有人打電話來要票!
如今演出市場百花齊放,檔次也逐步提升,除了文化類演出,足球、籃球都成了索票對象。王先生稱,在濟南不可能存在沒有贈票的演出。越是高價位的演出,索票的陣容氣勢也就越強大,使得但凡送出去的票都是好票。
近年來,社會上不斷有索票丑聞曝出。有媒體報道,內蒙古公益事業聯合會發紅頭文件,向張學友演唱會主辦方索取270張免費門票,指明要接近舞臺的票90張、看臺票180張,據估計總價值達20萬元人民幣。該組織強調索取的七成門票將留給殘疾人士。網民則直指這是“史上最強索票公函”,質疑最終有多少殘疾人受惠。
10張里4張贈票 我國北方要票之風最盛
隨著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國內的演出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市場,據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王洪波介紹,現在很多演出的贈票份額都能占到較高比例。據省城一藝術團體的負責人介紹,他們曾舉辦過一場演出,整場2000個左右座位,演出前被要走700余張票。在濟南,一場商業化運作比較充分的演出,如果有10個人持票前來觀看,其中演出贈票約占40%(10%為“蒞臨指導”的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15%為同行以及媒體記者,15%余留作為隨機應變),普通售票約占60%。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上海、廣州、香港等演出市場較為繁榮的地方,市民幾乎沒有要票的習慣,整個演出操作均遵循商業模式,其文化產業尤其是演出業形成良性循環。而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更是沒有要票成風的陋習。不少演出公司人員表示,要票陋習在我國北方地區尤甚。
王耀解釋,南方城市及個別北方城市,經濟相對發達,加上演出市場成熟,純粹商業化運作,要票贈票的情況幾乎沒有。而北方城市居民這種精神訴求并不強烈,同時北方看重人情往來,現象也就多些。
要到票倍有面“要票看戲”成市民習慣
面對一場心儀的演出,首先想到的不是去哪里買票,而是搜索腦子中認識誰能搞到票,是很多人的習慣。不少人寧可找朋友要兩張一二百元的票,事后再花四五百元請朋友吃飯回報,也不愿直接去買票。在他們看來,“我能找到票”是一種面子和身份,“花錢買票”則是“掉價兒”的事。于是“認識某部門領導”,“認識門路廣的朋友”甚至只是認識現場的保安,都成了要票蹭票的途徑。“咋沒人看電影還到處找關系要票呢?”話劇專業畢業的曹女士表示,因為大家知道電影沒有贈票。但一看演出,各種贈票就出來了,久而久之索票看演出成習慣。
濟南市話劇院、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導演、話劇制作人王耀告訴記者,“要票看戲”對市民來說成為一種習慣。
一位報道文化新聞的記者也談道:“中國是講親情的人際社會,既然朋友能搞到票,誰還會自掏腰包去買?況且現在大家都視能找到贈票為一種榮耀!睒I內人士指出,不愿買票看演出是計劃經濟時代養成的官本位習慣的延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化的演出遭遇抱著“老習慣”的觀眾,不可避免發出了諸多不和諧之音。
除了人情,還有一部分贈票則是“被迫”。天津某劇場的負責人說,贈票分兩種,一種是自愿贈票,對于平時關系較好的單位,劇場或是演出公司愿意拿出一部分票溝通感情或進行宣傳,如濟南市話劇院、濟南市兒童藝術劇院導演、話劇制作人王耀所介紹的“為支付高額廣告費,(劇場)會用票來做置換”。而另一種贈票,則是出于極不情愿,是打點關系的必須。
開“立體處方”市場化競爭解要票陋習
蹭票風讓各地演出商都不堪其苦,各地也都在針對這個現象出臺相關政策以期解決這一痼疾。據悉,南京曾高調喊出“零贈票”,天津也曾組織專家研討相關對策,而在北京,在演出商共同的呼吁下,最終政府痛下決心,明令禁止各個單位索票。一旦違反都視為索賄,市場因此逐漸走向規范。中演公司王洪波認為,政策的空缺加之習慣的作祟,導致這個市場的不規范操作。以前文化市場的消費情況是,有欣賞藝術需要的沒錢,有錢卻沒有欣賞藝術的需要,F在不同了,有錢又有欣賞需要的人越來越多?傮w說來,中國目前的演出票價還是有下降空間的,減少贈票,大家都有買票的
心理,成本自然就會沖淡,這有賴于社會的整體認識!艾F在國內所有的音樂會都有 500元以上的票,有幾張真正是賣出去的?應該90%以上都是送出去的。而我們目前演出市場的弊病,正是由這些送票引起的。”他說。
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發表評論《贈票成為藝術演出之瘤》。評論指出,贈票的危害在于“受贈人不稀罕,反倒肥了票販子,而真正想看的人卻被高票價擋在了劇場門外”。他表示,將贈票大幅度減少,就可以把票價降下來,普通大眾才有可能進得門來。
徹底破除要票陋習,需要在心理層面、文化層面以及制度體系層面開出“立體處方”,在中國文化產業實行全面市場化。“市場化競爭下,演出最終以盈利為目的,在生死存亡的競爭中,演出方會攥緊手里的票不會輕易被索要!蓖跻硎,這需要社會各層面相互理解,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
惡性循環要票給演出市場種惡果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上海、廣州、香港等演出市場較為繁榮的地方,市民幾乎沒有要票的習慣,整個演出操作均遵循商業模式,其文化產業尤其是演出業形成良性循環。而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更是沒有要票成風的陋習。
采訪中,不少演出公司人員表示,要票陋習在我國北方地區尤甚。
1.破壞市場秩序,黃牛增多,成本增高,演出質量下降。
2.官本位思想作怪,很多人借此享受特權。
3.部分成本轉嫁給有需求的消費者,打擊消費積極性。
4.“破窗效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免費看演出,自掏腰包的人越來越少。
5.阻礙文化產業發展,城市缺乏厚重感,群眾的精神需求難以滿足。
相關鏈接
演出很精彩 請買票入場
“歌壇第一優質偶像”歌手王力宏濟南演唱會22日將放歌奧體中心“東荷”體育館,濟南已經許久沒有舉辦這樣規模的一線明星演唱會,消息傳出后很多歌迷“喜大普奔”,對王力宏的圣誕濟南之行充滿期待。組委會的招商電話響個不停,演唱會官方售票網站大麥網也迎來了眾多歌迷的點購熱潮。
細心的觀眾還發現,與以往的演唱會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能不能給我弄幾張票”不同,盡管王力宏的號召力可能更強大,但這場演唱會卻很少聽到關于“要票”“贈票”的聲音。數年來本報一直在呼吁打造濟南健康有序的演藝市場、杜絕“蹭票”風。
時至年終歲尾,濟南的演出市場又將迎來一個小高潮,除了王力宏演唱會,每年一度的“泉城新年音樂會”也即將拉開帷幕,此外還有李云迪鋼琴演奏會以及市雜技團的常規演出雜技劇《粉墨》等等。演出市場漸成規模,需要每一部作品的良好口碑、增加演出場次等慢慢累積。近年來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濟南的演出市場正在走出低谷,逐漸形成一個有巨大潛力的產業增長點。一個規范健康的產業體系的形成,可以惠及到每一位市民群眾。真正剎住要票風,打造井然有序的演出市場環境既需要有力的政策保障,也需要每一個人從自己做起。
舞臺上的演出很精彩,演員們的辛苦應該值得尊重,作為觀眾,理所當然需要購票欣賞。能要到票不值得自豪,自己花錢買票,踏進劇場的那一刻才能真正理直氣壯。
延伸閱讀
杜絕要票贈票十藝節開了個好頭
剛剛結束的十藝節,為濟南帶來了數十場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演出,既有國際知名演出團體帶來的《貓》、《卡門》等經典劇目,也有《牡丹亭》、《紅樓夢》這樣的昆曲、京劇、呂劇、秦腔等傳統演出。十藝節為濟南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場藝術盛宴,還有很多看不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取消贈票”、真正助推市場健康發展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
早在十藝節開幕之前,組委會就下發通知,要求一律取消向各級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公款贈票送票。
在歷山劇院的一次采訪中,記者遇到的一位山東大學研究生一下買了四張當晚歌劇《卡門》的票。十藝節票務營銷處的工作人員介紹,像這樣一次買多張票的人很多,還有很多來自外省的購票者?梢,觀眾不是不舍得花錢購票。而長期以來存在的“索票要票”、“公款贈票送票”風氣,則影響了我們健康有序的市場的打造。久而久之,觀眾們也逐漸形成了“花錢買票是沒面子”“找關系要票理所當然”的錯誤認識。
在十藝節組委會下發杜絕公款送票的通知后,演出票逐漸回流到散客消費者的手中。
省演出公司副經理、十藝節票務營銷處處長郝建軍說:“一場演出既有燈光、音響、場地等成本,也有演員成本,這些都體現在門票中。如果要票送票成風,就形不成自由競爭的市場!
郝建軍稱,在文藝院團改制的背景下,不少院團面向市場尋求發展!跋M嚬澇珜У亩沤^送票,能夠貫徹到以后山東的演出市場中,杜絕送票,別讓演出商辦一場賠一場,到最后觀眾無演出可看,最終傷害的還是整個演出市場。”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心愿正在逐漸變為現實。十藝節已經落幕,但杜絕贈票、自己購票看演出的觀念已經逐漸根植在觀眾心中。
市兒童藝術劇院院長丁小秋也承認,相比幾年之前,濟南演出市場的情況已大大好轉,“對市場的認知度提高了”。寶貝劇場一開始也是要票的居多,“我們就是堅持不給,連演員要請自己的親戚朋友來看戲,都得掏錢買票。”演員最初對這一點也是難以接受,但丁小秋對這一點很堅持,票價可以定的低一些,可以對演員有折扣,但必須要買票入場。
他山之石
在國外,贈票是“丑聞”
2006年德國世界杯曾經爆出贈票風波。2006年世界杯開賽前,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圖片報》就報道,一份聯邦政府部長會議記錄上出現了79名官員、議員和法官的名字。記錄中說,政府保證列入名單的人,可以得到至少一張免費的世界杯球票。其中包括總統、總理、聯邦憲法法院主席以及所有部長。而且每人還能得到2張打折球票。記錄中說,“每場德國國家足球隊的比賽,都必須有政府官員到場。其他比賽鼓勵官員去觀看!眻蟮酪怀,讓數百萬德國球迷嘩然。《衛報》的星期日特刊《觀察家》,以大篇幅刊發世界杯票務調查,用“丑聞”作大標題,狂批世界杯贈票事件。最終,德國地方檢察官起訴相關公司,檢察官起訴的原由是,該公司作為世界杯的贊助商,有6張球票作為禮物,寄送給政府官員。此后,許多官員在收到球票后又原封退還給企業,在德國有很好社會地位的媒體從業人員也將接受的贈票退回,以確保自己不會被檢察官盯上。
或許是因為前車之鑒,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前一年就宣布北京奧運會沒有贈票,也不會出現以往一些國內、國際比賽組織觀眾免費入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