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失獨母親自述:兒子去世前曾求爸媽再生一個孩子
齊魯網2月7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民生直通車》報道,對于失獨家庭這個特殊群體,他們最常用的一個詞叫“抱團取暖”,失去這輩子唯一的子女,這種傷痛常人無法體會,他們唯有互相安慰。失獨者們之間常常以“某某媽媽”“某某爸爸”來稱呼對方,因為這樣就好像他們的孩子都還在,從沒有離開過。他們雖然生活艱難、內心凄苦,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依然堅強地守望生活、守望未來。
失獨母親自述:兒子去世前曾求爸媽再生一個孩子
眼前這位母親,網名叫樂心,可是在她的臉上我們卻看不出一絲快樂。樂心說,曾經的她愛說愛笑,沒事的時候還喜歡跳個舞,一家三口的日子雖不富裕卻很快樂。可是自從兒子張磊去年9月因急性白血病去世,便帶走了樂心所有的快樂
兒子已經去世一年多,樂心依然還是無法走出痛苦,往事總是像放電影一樣,一遍遍地在她腦海回放。
樂心說,“兒子當時就拉著我和他爸爸的手,就這樣一邊拉著一個,兒子就說,爸媽我不行了,你們再生一個吧。”
如今每每想起兒子走時的情景,樂心就止不住的流淚。她說,她跟老伴結婚三年才有了這個寶貝兒子,兒子的到來給這個家帶來了快樂,也帶來了希望。“那時候尋思就是長大了,能上班,咱就尋思能享受天倫之樂。”
可誰能預料,好不容易盼到兒子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盼來的卻是這突如其來的晴天霹靂。樂心說,自從兒子走后,她和老伴就很少出門了,到了這個年齡,大家湊到一起就是談論孩子,可是對于他們來說,孩子卻是一個永遠無法走出的痛。
失獨父親“思念”說,“咱出去都不敢見人,咱比人家都矮一頭,你說俺出去和人家說什么,俺有話說給誰聽,你說村里吧,和俺說俺那閨女做媳婦了,俺那兒娶媳婦了,咱呢,咱在那聽什么,咱就怕掉眼淚啊,咱都不出門啊。”
一年多過去了,老兩口還是無法接受兒子去世的現實,他們常常安慰自己,兒子只是出遠門了,兒子還會回來的。有時到了傍晚,樂心會像以前一樣望著大門口,望著望著便落下淚來。
“樂心”說,“那哪是過年啊,我們倆就是對著哭,一直哭。”
樂心告訴我們,這是兒子第一次掙到錢給自己買的衣服,沒想到卻成了唯一一件。如今,每每想起兒子,她就拿出來哭一陣。“當時心里高興啊,知道兒子給買衣服了,現在不穿了,穿就想起這是兒買的。”
記者看到,樂心還保留著以前去參加親戚孩子的婚禮帶的胸花,上面寫著“姑媽”、“姨媽”。可樂心說她做夢都想帶一次寫著“媽媽”的胸花。“這是參加別人的婚禮帶過的,我們做夢都想帶一次爸爸,媽媽。”
失獨老人養老成難題 因無兒女養老院不收
為了給兒子看病,老兩口欠下一屁股外債,現在也只能靠老伴種點蘋果和櫻桃,賣了賺點錢。 失獨父親“思念”說,“要是年頭好,能收兩個錢,年頭不好怎么辦,現在還能上地里干點活,你說不能干怎么辦。”
用樂心的話說,兒子走了,這個曾經幸福的家庭便跌進了萬丈深淵。心灰意冷已經無法形容他們現在的心情。 樂心說,“第一得養老吧,第二個有病,上醫院得治病吧,拿什么去,我們怎么去,醫院我們還去不起,養老院我們進不去啊,沒有給我們簽字的啊,人家都不收。”
像樂心這樣因為各種原因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還有很多,老無所養、老無所依、老無所掛成了他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過年,團圓的日子,我們卻用心關注失獨者,這個不愿過節的群體。我們真心期待整個社會能夠給這個群體更多關注,更多幫扶,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在經受了巨大痛苦之后,知道社會沒有忘記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另外,生活沒有按下停止鍵,記者祝福他們,能早日走出陰霾,感受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