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3月5日訊(見習記者萬兵 通訊員李東) 針對最近一段時間嘀嘀和快的兩大打車軟件競爭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濟南市交通運輸局出臺六項措施進行規范,即日生效。
濟南市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表示,嘀嘀和快的兩個打車軟件目前階段確實在社會上帶來了較大的關注度,引導電召及電子化支付方式的推廣應用,方便了一部分乘客打車,同時減少了出租車空駛巡游,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
但兩軟件商的雙向優惠措施為乘客和駕駛員帶來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行車安全隱患,引發了新的社會公共資源分配不平等,造成不使用打車軟件的乘客打車更加困難。濟南市交通運輸局依據行業管理規定,出臺六項措施進行規范。
一是規定早晚交通高峰期(7:00-9:00,17:00-19:00)出租車駕駛員不得使用打車軟件。二是出租車在載客途中不得使用打車軟件,確保出租車行駛安全,確保乘客乘車安全。三是在場站候客的出租車不得使用打車軟件尋客,除乘客遇有急、難、險等特殊需求外,駕駛員不得使用打車軟件。四是要求軟件開發商向行業管理部門備案。五是使用手機軟件接客途中使用“暫停”標志,不使用的將在全市出租車行業服務質量信譽考核中給予扣分處理。六是加大對打車軟件所帶來的拒載、加價、甩客等現象的調查處理力度,對違規駕駛員予以嚴肅處理,同時加大對出租車從業人員的教育引導。
工作人員表示,下一步將探索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在行駛途中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由公安交警部門加大查處力度,確保行車安全。對違反政府定價,存在加價行為的,由物價部門進行調查處置。
的哥:他咋知道用沒用打車軟件
“能出規范當然是好事兒。”不少出租車司機紛紛表示,這段時間大家都親身感受到了很多問題,也盼望規范的出臺。但緊接而來的就是一個很大的困惑,以早晚高峰不能使用打車軟件為例,“他咋知道司機到底用沒用?”潤華出租的宋師傅說。
據宋師傅介紹,現在的早晚高峰期確實也是打車軟件使用的高峰期,加上快的打車會在高峰時間另加補貼,司機們接活兒的勁頭也很足。但是也滋生了一部分問題。在宋師傅看來,能規范當然好,但關鍵在于是否真的能操作起來。
“這個規范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力度的,比如說高峰期不能使用打車軟件,載客途中不能使用打車軟件,怎么監管,誰來監管。”山東交通學院智能交通方面的專家付東華認為,如果監管不力,這就是一個不痛不癢的條文。
付東華告訴記者,要想徹底解決打車難和軟件打車的弊端,必須從兩方面入手解決。一是市場方面,可以嘗試放開市場,只要身體健康、車輛有安全保障、司機接受過基礎培訓,私家車也可以成為出租車,來方便大家出行。二是政策方面,出租車作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應該大力發展并進一步改善。“現在打車軟件都是觸摸屏用手指來操作的,在路上行駛的時候,增加了對路人和其他車輛的危險,不妨把手指操作升級成語音操作,這樣更方便安全。”付東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