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聊城:七旬老人自編家庭教材育后人
“當今社會風俗習慣,對老人在家庭中的定位,一般是第三位。大人是先孩子,后自己,再老人;小孩是先自己,后爹娘,再老人。因此,俺也得隨風就俗,自我定位第三……”
“在家庭中,最主要的是經濟關系,最敏感的也是經濟關系。在俺的記憶中,從沒有對各家搞過經濟物質的攤派征用。小偉的樓房騰出來后,叫俺去住俺不去;明曄給買了手機又停用,都是怕觸動經濟關系……”
這是戴林祥老人編寫的家庭教材《俺倆怎樣安度晚年》中的片段。
戴林祥,今年79歲。退休前,他在中學任教,做的是學校教育,退休后,他依然執著于教育,“癡迷”家庭教育,目前已編寫7部家庭教材。
目前,戴林祥已有了重孫,全家4代,12個小家庭,34口人。在這樣一個大家庭,內部彼此和睦,無一人違法違規。
家庭和和睦睦,子孫安分守己、向善上進,正是他編寫家庭教材的初衷。
自我定位:老人地位“最低”,多理解兒孫
1955年參加工作,1996年退休,做了41年教育工作,其間根據組織安排換過10個單位,沒有怨言,最后,戴林祥在冠縣范寨鄉中學退休。
教育是他一生喜愛的工作!扒锛倮锝影嗪,我就看錄取證上的相片認人,到開學報到時,我就能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被貞浬鲜兰o50年代末,他在聊城五中任教時寫道:“冬天晚上不脫衣服,隨時到宿舍喊尿鋪的男生解手……”
對教育的盡職盡責,貫穿其整個教書生涯。到臨近退休時,他仍堅持一個習慣:課堂上提問,凡是沒回答好的,課下都要到他的住處“過關”,不想讓每一名學生落下。
退休后,他由學校教育轉為家庭教育。
對社會轉型期不良現象時有出現,他保持了較高的警惕性,便萌生了編寫家庭教材、強化家庭教育的念頭。于是,《戴氏家訓》成為其編寫的家庭教材的第一部,其中寫道:為保障大家族每個小家庭安定,成員安全,生活美滿,特提出要求作為家訓。
《俺倆怎樣安度晚年》是他編寫的第六部家庭教材。他寫道:五個子女四個在聊城,安度晚年的地點基本在聊城。當時,他和老伴仍在農村生活。
對于到聊城后如何與子女相處的問題,他寫道:有效地調整大家庭實際上、經濟上、思想上、感情上、心理上的平衡,不因俺倆的存在,使各家之間、每家內部產生認識分歧、態度不一以及不越快。
基于此,他說,老人在家庭中的定位,一般是第三位的,“因為,大人是先孩子,后自己,再老人;小孩是先自己,后爹娘,再老人!
之所以把這些寫入家庭教材,他是想說:我們老了,有對子女在身邊的情感需求,也需要子女在身邊照顧,同時,也不想因為自己的出現,影響了子女慣常的生活。其中,流露出的是對子女的理解和愛護。
直面問題:家庭中的“經濟關系”最敏感
目前,戴林祥所編寫的7部家庭教材,均已集結成冊,分發至家族各個小家庭,包括子女、孫輩、侄子等近親屬,以做學習、交流之用。
第五部家庭教材是《怎樣正確認識和對待人生》,其中寫道:有限的生命是在無限的社會發展中產生—發展—消亡。
人生既然是短暫的,就要備加珍惜。因此,他把對人生做了劃分,指出了每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三大段(青少年、中年、老年),過三關(就業關、婚姻關、生育關),管三輩(上管爹娘,下管兒女,還管自己)。
還以具體事例說明,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基礎關,決定著前途:明謙、明遜都是大學畢業,就業起點高,生活接近小康水平;初中畢業或肄業的,在農村務農,只能鬧個“溫飽型”……
在論家庭關系中,他寫道:家庭中有血緣關系、生活關系、感情關系等。在這諸多關系中,經濟關系是最主要的、最敏感的,直接決定著其他關系。很多家庭因為經濟利益產生糾葛,給家庭和諧留下隱患。
因此,在來聊城居住之前,“就是去聊城檢查、買藥,也是帶足錢,誰跟著去醫院出工不出錢”。戴林祥說,在自己工資能夠支出的情況下,盡量不讓子女破費。在家庭教材中,他為此寫道:家庭(各個小家庭)經濟自主權不容動搖,家庭經濟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家教效果:兒孫個個孝順,家庭和和睦睦
把主動的自我定位、直面敏感的關系等寫入家庭教材,理順了家庭關系,也是和子女、孫輩開誠布公地交流、談心。其實,在平時的言行中,戴林祥和老伴相敬如賓,本分做人,也給子孫做了榜樣。
其5個子女中,有從政的,有在大學任教的,有做環衛工人的,有在家務農的。老人對孩子不強求什么,只希望他們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工作。因此,在眾多的子孫中,沒有一人違規犯法。這在第一部家庭教材《戴氏家訓》中,他就做了明確要求:合理安排生活,不超前消費,切戒不擇手段、搞歪門邪道,不發不義之財。
在家庭教材中,他也對子女的孝敬和贍養作了闡述:晚輩對長輩的孝敬和贍養有三種因素起作用:一是感情的驅動;二是道德的支配;三是法律的制約。他緊接著寫道:回憶以往的情況,俺深深體會到,您對俺的孝敬,完全是第一種因素起作用。例如,明曄、明云、春蘭幫您娘(其老伴)擦澡,三翠給她奶奶洗頭、剪腳指甲,明輝給我搓背、明勛給按摩治療頭疼等等。這些粗活臟活,沒有濃烈的感情驅動是做不上來的,也是任何物質奉獻無法比擬的。
看了這些內容,熟人曾打趣他:你寫這個,就是為了讓人家孩子,好好孝敬你唄!每每聽到這些,他都是一笑了之。
每到他和老伴生日,或重大節日,子孫幾乎是全部到場,家族成員大團聚,和和美美。這樣的場景,總是讓老兩口感到莫大的幸福,也讓其鄰居、老友非常羨慕。
讓他欣慰的還有,盡管子孫眾多,但大家都很和睦,“至少在我們面前,沒有發生過爭執”。
晚年充實:服務老友,熱心薦偏方解矛盾
近10年來,戴林祥和老伴才來聊城居住。來之前,關于住在哪里的問題,他破費了一番心思,最后感覺還是租個平房住,一來方便,二來經濟。
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來到聊城就住上了樓。二兒子籌集錢,買了一套二手樓房,供他老兩口居住。這讓他們非常欣喜。幾年后,這套房子拆遷了。三兒子又籌錢買了一套樓房,供他們居住。
這兩個兒子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好,便分擔了兩位老人居住的問題。可喜的是,購買這兩套房都升值了,第一套拆遷后補償了一套新的,第二套目前增值很大。
居住是個大問題。居住解決了,戴林祥和老伴過得便很踏實。巧的是,子女的住處都分布在其周圍,并不算遠。平時,子女、孫輩都經常去看望他們。
晚年過得幸福、充實,有規律。早上起來看央視早新聞、某省臺欄目《金牌調解》,上午10點前讀書,隨后外出鍛煉身體,午休后,看報刊、鍛煉身體等,晚上10點前休息。
平時,看電視讀書看報學到的,他活學活用,并樂于分享。如,有關健康知識的剪報,他整理了4大本子,命名為《單方驗方集》,足有數百條信息。其中,關于治療老年人失眠的偏方——頭部按摩,他先用了,發現確實有效,就分享給了一名老友,目前還沒有收到反饋;治療老年人便秘的秘方,使用有效后,他分享給了五六名老友,回饋回來了:都治好了;治療老年尿失禁的偏方——白芷熬水喝,他分享給一個小區的老友,也治好了……
經?措娨暽系恼{解節目,他便用書信為老友調解夫妻關系、家庭矛盾,其中,給一名老友和其妻各寫了一封長信,給另一名老友的三個孩子各寫3封信,堪稱“萬言書”。最后,調解未果,但“窮心盡到”。看到老友家庭關系破裂,他無奈又痛心:“在一塊工作相處很多年,我們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