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莒縣文物考古人員近日在中樓鎮馬鬐山南麓的帽盔石上發現神秘巖畫,莒縣博物館原館長蘇兆慶判斷,巖畫應該源自龍山文化時期,內容為太陽崇拜。
據介紹,自2013年9月,莒縣政協按照日照市人文與自然遺產保護開發促進會的安排,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莒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至2014年2月,面上普查基本結束。
3月初,普查辦公室開始展開重點普查,莒縣博物館原館長蘇兆慶提出在合適時間到馬鬐山南麓看看,“以前聽說那一帶的巖石上有古文字。”
4月3日,蘇兆慶、張安禮、李明高、王玉亮四人攜帶事先準備好的工具,在向導的帶領下,來到馬鬐山南麓,很快找到了有巖畫的巖石。由于年代久遠,圖案模糊不清,經過四次仔細辨識,初步確認了大體畫面。
蘇兆慶介紹,該巖畫主要有中、南、北三區。中區的畫面主要有三層:底層為一長方形框,應為祭壇,中區是以一圓形石穴為中心的圖案,外部有一長方形框,南北分別畫有橫線,類似八卦。上層為一神秘人,有胳膊、身軀及腿,沒有頭部,可能遭到損壞,最不可思議是腳下有兩個圓球,可能為“雷”形。南部有一鳥,看起來像鳳凰,再南面為一個頭部帶有飾物的人臉。
南區為三個圖案構成,底部為一長方形框,表示地方,中部為一蹲踞式人,類似甲骨文“人”字,上部為帶有光芒的太陽,表示天圓,整個圖案構成天、地、人三位一體。
北區有圓環狀物,無光芒,下有一巨形鉞。此外,畫面上還許有多待識的圖案及符號。
據分析,該巖畫應為一處祭祀太陽的祭臺,與莒縣在陵陽河遺址發現的陶文有一定聯系,內容均為太陽崇拜。“我分析,這處巖畫應為龍山文化時期所作,距今約有4600-4000年。在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莒地發現巖畫,其價值與意義是非常重大的。”蘇兆慶說。(記者 辛周倫 通訊員 李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