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三 藥店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省城共有2700多家藥店,但進行24小時售藥服務的藥店寥寥無幾。山東省相關法規原先要求藥店必須要24小時經營,但發現實施情況不好,于2009年取消了相關規定。24小時藥店也因晚上客流少、成本高等紛紛關閉。
藥店大多晚上10點關門
近日,記者走訪城區多家藥店發現,24小時售藥服務的藥店寥寥無幾。在十畝園社區一連鎖大藥房內,記者在門口看到標有“營業時間7:00—22:00”字樣。
記者又來到了文化西路附近的一處大藥房,詢問店員是否24小時營業,工作人員表示,一般晚上9點就會關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周圍市民比較少,晚上買藥的也不多,即使市民晚上遇到緊急情況也會選擇去醫院救治,所以藥房沒有考慮過24小時供應。”
當天,記者采訪了文化西路、文化東路、歷山路附近的10家藥店,只有位于文化西路附近的一處大藥房承諾24小時營業,其他的都在10點左右關門。該藥店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藥店于夏季晚上10點半才下班,店里會留一兩個人值班,保證24小時供應。記者了解到,晚上市民買的藥品主要是治療腹瀉的。
25日晚上11點,記者再次對省城藥店24時經營的情況進行探訪。在解放路、歷山路、和平路部分路段走訪了10家藥店,此時已經沒有一家藥店在經營。在解放橋,一藥店標有“24小時”經營的招牌,不過也已大門緊鎖。
不少藥店無奈取消24小時經營
省城某連鎖百姓大藥房負責人介紹,2003年該藥店進入濟南時,就開始做24小時店。“那時候我們在南方的城市早就開始在做24小時店了,所以在解放橋開濟南第一家店時就是24小時營業。”
該負責人說,藥店一直想把24小時營業做成特色,“頭幾年在濟南開的店都實行24小時營業,但從2007年開始新店多是小店,沒有再進行24小時營業。不僅沒有再開,已經開著的也漸漸關了。”
據介紹,該藥店在2013年左右取消了全部5個24小時藥店,改為正常的早7點45至晚9點半營業(冬季晚9點關門)。取消24小時營業,除了人員精簡后安排不過來外,最重要的是24小時藥店夜間收入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該負責人還介紹,24小時店都選擇在大店中,解放橋、北園、王官莊都有,大店一般人流量有保障。而為了降低成本,營業面積和人力都減少到白天的十分之一,“在大約一百平米的24小時店面中留10平米夜間使用,白天二三十位服務員晚上則是2人。
濟南24小時店為啥如此少?
消費習慣、經營策略仍太傳統
本報見習記者 王皇 萬兵
濟南作為省會城市,24小時營業店面并不算多。多年形成的相對保守的消費習慣,尚未根據實際適時調整的經營策略和經營成本,仍未形成夜間補給的商圈集聚效應成了濟南夜經濟發展的障礙。
濟南市民已養成早歸習慣
“濟南更傾向于保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這種觀念影響到了夜經濟的各行各業。
“十年前晚上十點鐘到濟南街上走一走,幾乎沒有人。”黃國民認為,濟南市夜經濟不夠繁榮,受傳統的生活和消費習慣影響很大。“以前濟南市民中大部分人在老國企工作,在小鴨、輕騎、國棉廠、針織廠上班的市民作息都很規律也比較保守,上下班定點,因為第二天要早起趕班車,晚上都不大出門。”
黃國民說,雖然那已經是很多年前,但由此而來的生活習慣要改變就不容易。 “購物講求實惠,有固定的大超市購物時間,買足了東西在家備用都是傳統消費觀念的體現。”
已在酒吧任調酒師4年的小鈕說,2009年時,濟南大小酒吧都算上大概有四五十家,經過四年的時間,這個數字翻了一番,但消費人群卻沒跟上酒吧增長的速度。
“濟南缺少夜休閑文化氛圍,大家對酒吧和這種生活方式的理解也還比較淺。”本身也是老濟南人的小鈕說。在國外或者北京、上海,去酒吧其實就是一種8小時之外緩解工作壓力的方式。但濟南對這種方式接受度還不高。
以晝養夜仍是普遍現象
目前,濟南除娛樂場所外的絕大部分消費場所夏季營業時間在上午9點至晚上10點之間,全天約13個小時。而如果要開一個24小時營業的店,面對的則是增加至少11個小時的運營成本,增加2名左右員工,同時營業額甚至不及白天營業的零頭。
“我們也想做成24小時營業,但是一直是虧損,做了9年只能暫時停止。”省城某百姓連鎖藥房負責人說,雖然已經減少了夜間營業面積,但夜間至少要4000元的員工支出,而每晚的營業額只有幾十至幾百元。濟南漱玉平民大藥房負責人也表示,一個店白天的營業額會在10多萬,而夜間營業額則在一兩千左右,店面還是以白天的營業收入養晚上的虧損。
“其實夜間營業多是虧損的。”統一銀座公關部負責人說,目前24小時營業的店面面積基本在100平米左右,多安排在市內重要路段。 “電費、人工成本不低,晚上買的東西也不會很多。”大部分夜間營業店面員工每人工資在2000—3000元左右,另外每晚會有幾十元的夜班補貼。
餐飲行業也是如此,“一般來說,24小時營業的話成本要增加1/3。”位于泉城廣場附近的留戀啤酒城負責人張斌說,其中包括了水電、工作人員的夜班補助等,但與此同時營業額卻不會同比例增長。
夜店整體偏少,未形成集聚效應
“24小時店還沒形成氛圍,這9年感覺只有我們自己在做,覆蓋面很有限,購物需求也帶動不起來。沒有集聚效應,很難支撐。”濟南某百姓連鎖藥店負責人說,在長沙已經有一個商圈專門主打24小時營業,生意不錯,但濟南卻幾乎沒有。
近日,記者在萬達廣場看到,晚10點左右關店門時,近200位顧客中斷了購物,被迫走出商場。
“步調不一致,各走各的路,各下各的班。”劉先生說,24小時店沒有形成相互扶持之勢,各自為戰。濟南市旅游協會關于夜休閑的調查也顯示,2008-2013年,濟南大大小小的餐飲機構、娛樂場所、購物中心、美容行業等都有大幅增加。目前已有大型餐飲行業400多家、娛樂經營單位近千家、演出場所200家以上。但這些產業卻一直各自為戰,缺少集聚效應,未能形成合力點亮濟南的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