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煙臺芝罘區(qū)15歲女孩孟欣一家,媽媽和哥哥都有智力障礙,去年爸爸病逝,生活的艱難擺在這個女孩面前。但她樂觀堅強,成為家中的頂梁柱。

本報記者 張晶
去年爸爸撇下他們娘仨走了
在煙臺芝罘區(qū)拆遷安置小區(qū)里,記者再一次見到孟欣。孟欣是煙臺四中的一名學生,半年過去,如今出落得更像個大姑娘,高個子,扎著順溜的馬尾辮,話里透著一股麻利勁兒。今年初中畢業(yè)后,她考上了中專。
安置房地面仍是交房時的水泥地,但收拾得很干凈,幾件舊家具整齊地擺在靠墻的位置。“這些舊家具都是親戚送的。”孟欣說。
來了陌生人,孟欣的媽媽一般不打招呼,眼睛看著別處,哥哥同樣如此,孟欣說媽媽和哥哥都有一定的智力障礙。
孟欣的爸爸去年去世了。“去年11月11日走的,太突然。”15歲的孟欣談起已經(jīng)不在世的爸爸,去年11月11日,正是年輕人都在狂歡的“光棍節(jié)”,“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飯,爸爸突然說心有點疼,想出去轉(zhuǎn)轉(zhuǎn),出去了一會兒,屋外傳來‘砰’的一聲,我趕緊跑出去,看見爸爸倒在地上。”
孟欣急忙叫了救護車,“還沒送到醫(yī)院爸爸就不行了。”孟欣說。
從小就跟著爸爸干活,孟欣和爸爸最親。“我喜歡吃玉米,爸爸經(jīng)常會給我買,過年全家人都沒新衣服,除了我。”孟欣說,是爸爸特意給她買的。
回憶生前的爸爸,孟欣說爸爸身體一直不好,不能干重活,平時干點雜活,是街道的清潔工。“兩年前他有一次生病了,病得比較重,他跑到學校哭著跟我說,以后要是他不在了,這個家就全靠我了。”說到這里,孟欣忍不住流下眼淚,沒想到如今真的成為現(xiàn)實。
一家人一個月生活費僅五六百元
爸爸走后,留給孟欣的是智障的媽媽和哥哥。“過去的就過去了,還是要面對現(xiàn)實的呀。”孟欣笑著說,“我要讓爸爸放心,照顧好他倆呀。”
“爸爸在的時候,上學都是爸爸喊我起床,他剛走那一段時間,我總是遲到,定了鬧鐘也不行。”孟欣說,過了一段時間之后,習慣才慢慢改變。
“每天早晨5點就得起床,先到廚房淘米熬飯,然后才能洗漱。準備好早飯,幫媽媽和哥哥收拾好,我再去上學。”孟欣說,五年級時她就學會了做飯,所以照顧媽媽哥哥吃飯不是問題。
“每天買菜得省著點花,一般就去買點蔬菜回來做。”孟欣說,現(xiàn)在家里只能靠低保過日子,一家人一個月只花五六百塊錢,大部分用在了吃飯上。
“不過媽媽喜歡吃點零嘴,我經(jīng)常買菜的時候就給她買點回家。”孟欣說,媽媽喜歡吃糖,只要還有點錢,就會盡量給媽媽買喜歡吃的東西。
孟欣一邊忙著學習,一邊照顧家人,一邊擔心著生計,但她樂觀,每晚寫作業(yè)時都要把媽媽安置在桌旁,讓媽媽看著她學習。
讓媽媽有依靠 一家人好好生活
記者在采訪時,孟欣的媽媽在客廳玩一只寵物狗,把聲音開得很大,孟欣哄媽媽回屋玩,孟欣媽媽很乖地回到自己屋里。
孟欣說,媽媽喜歡看動畫片,每天上學之前,她都要把電視調(diào)到媽媽最喜歡的頻道。“媽媽不太認識回家的路,每次出去我就帶著她,上一次走丟,好不容易才找回來。”
采訪那天下午天氣很好,孟欣帶媽媽下樓散步,媽媽總是挽著孟欣的胳膊,不愿松開,靠在孟欣肩上,更像個小孩。
有時候一不留神,媽媽就跑遠,去翻路邊的垃圾桶,孟欣趕忙跑過去擦干凈媽媽的手。雖然孟欣的媽媽很少說話,但是在和女兒的交流中,仍流露出深深的依賴。
一整個下午,直至記者采訪結(jié)束,仍未見到孟欣的哥哥。“他在他屋里睡覺,不愿出來。”孟欣說哥哥比較倔,“不聽話,總是給他收拾房間,催著他去洗澡。”
爸爸離開了,媽媽和哥哥還在,這個家還得繼續(xù)好好過下去。2014年新年的時候,孟欣特意帶媽媽來到海邊,她牽著媽媽的手漫步海邊,望著大海,孟欣說:“我要成為媽媽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