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10月30日訊(山東臺 張桂友 劉廣揚)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當身患重病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態,有的人心力交瘁,不得而終,有的人意志堅強,快樂生活。



山東農業大學退休教授李繼業11年前查出患有食管癌。11年來,他不斷調整心態,克服病痛,利用自身優勢和專業學識撰書93本,給廣大癌癥患者做出表率,給我們健全的人帶來啟迪。
走進李繼業老人的家,諾大的房子被老兩口收拾的干凈利索,單從外部的表現來看,絲毫察覺不出李繼業老人是一名癌癥患者。
緊鄰陽臺的一間臥室,就是李繼業老人撰寫書稿的地方,窗臺上放著一摞摞書本,這些都是李繼業老人十一年來撰寫的專業著作,涉及土木工程、藝術設計、地質監測等領域。
一個正常的人突然查出患有癌癥就夠嚇人了,一位患癌老人卻能在手術切除大部分胃和食管的情況下走上撰書之路,11年筆耕不輟。
李繼業告訴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今日報道》記者,“我的一個師兄,要求我和他聯合寫一本書,但是因為病的問題當時沒有答應。隨后化學工業出版社有一位編輯親自到我家,請我給他寫一本關于建筑方面的書,我勉強答應了他,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了寫書。經過寫書每天十幾個小時的時間,病情覺得有些好轉,痛苦有所減輕。心想著既然是這種病,那該怎么面對就怎么面對,這是毫無辦法的一種病,但是只要是精神戰勝它,也是能夠勝利的。”
心態上敢于面對癌癥,生活中又找到了樂趣和價值。在寫書過程中,李繼業老人越來越投入,甚至有些癡迷。
“這十一年的功夫,前十年的時間,我是365天寫364天,只有初一這一天,學生和同事來給我拜年,我才停止休息一天。”李繼業說。
93本書,總字數3700萬字,平均一天至少寫8000字以上,盡管羸弱的身體伴有手術并發癥,但李繼業老人覺得寫書讓他的人生很有價值,也富有樂趣。
李繼業告訴記者,“寫書是一種非常苦力的工作,但是也是給你帶來歡樂,帶來成果的一種工作。我覺得寫書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我有這么一句話經常給學生們講,人身自古誰無死,留得著作給后人。這是我十幾年奮斗的精神支柱,我之所以寫出了3700萬字的著作,我就是用這種精神來鼓舞我自己的。”(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今日報道》原標題:山農大患癌教授11年撰書9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