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濟南11月25日訊(記者 周國芳)11月22日,記者見到張明衛時,他剛從夏津縣鄭保屯鎮李莊村村兩委換屆選舉現場回來。作為我省首批兩名考取公務員的技校生之一,張明衛入職一個月,沒有疲憊感,更多的是一種興奮。“今年省里考上公務員的兩個技校生,他是其中一個。”入職時領導的介紹讓張明衛感覺“關注是壓力,也是動力”。
以前管理三百人,如今服務15個村
10月25日,張明衛到夏津縣鄭保屯鎮報到,成為一名鄉鎮公務員。考入鎮政府辦公室前,張明衛供職于德州市一家包裝公司。“做廠務主任時,管理著廠里三百多人。到基層做公務員后,感受到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張明衛說。
說起轉變,張明衛笑稱自己先從說話開始。上班前一天,已在鄉鎮工作一年的妻子侯蕾特地囑咐他要改說家鄉話。“媳婦告訴我,在鄉鎮上班,與最基層的老百姓交流,如果說普通話會有距離感。”說了十幾年普通話的張明衛拾起多年不說的家鄉話:“這也算是轉變工作方式吧。”
“上班第二天,有個大娘為孩子領助學金的事來鎮上蓋章。本應該先在村里蓋章,但大娘不了解程序。最后我幫她聯系上村干部,把事情辦妥。臨走的時候,大娘對我連聲感謝,說小伙子真熱情。”張明衛臉上洋溢著自豪。
面對降了一半的收入,面對角色的轉變,張明衛說,“從前管理員工時方式比較直接,現在接待老百姓可不能用以前的方式了,必須和大家拉家常。我出生在農村,能體會到老百姓的不易。”
辦公室因故停電,他出手搞定
還沒來得及適應辦公室工作的張明衛,遇上了村兩委換屆選舉。夏津縣鄭保屯鎮共轄15個行政村,其中最大的鄭保屯村有五千多人,最小的村子也有五百多人。選票統計工作數量龐大,張明衛和同事們要下村找每位選民摁手印。
“有時候村民忙農活或趕集不在家,要去好幾趟才能找到人。有一位90歲的大爺,躺在自家床上,看到我們說‘沒想到你們還記得我’。”張明衛說。
面臨入職“月考”,張明衛坦言:“在工作能力上,自己還有所欠缺。辦公室工作比較瑣碎,要負責群眾來訪接待、緊急日常事務的處理。像市里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有關我們鎮上的事務現在都是領導和其他同事來處理,以后還要學著自己溝通處理。”
被問起優勢時,張明衛稍作停頓,謙虛地說:“硬要說的話,我心態很正,不浮躁。六年的工作經歷讓我可能會比別人周全一點。技工方面的技能
有時也能用得著,就像有一次下雨,鎮政府辦公室都停電了,同事們無可奈何,最后是我修好的,不知這算不算優勢。”
缺了大學教育,平時還得充電
上班一個月,張明衛仍然記得第一天到鎮上時同事的熱情。“他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與他們相比,我還是新人,應該通過‘下村’盡快熟悉鎮上15個村的情況。各個口上的事情也要有所了解,如事關百姓利益的醫療政策等。”
入職后,技校生的身份也讓張明衛在同事間成了“名人”。“培訓時分組,與我同組的同事實力都很強。在計算機辦公軟件應用方面,相比他們,我還差一些。畢竟缺少了大學四年的教育,我還得加緊學習,給自己充電。”張明衛說,“與我一樣考上淄博市鄉鎮公務員的楊瑩,之前在接受采訪時說過要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我也有相同的想法。”
“目前正在準備自學考試,我想報漢語言或是新聞學之類的專業。因為之前在技師學院我學的是數控,如果報考機械類的專業會比較容易,但眼下的工作更需要寫作能力。”
家庭生活
結束兩地分居 生活簡單幸福
“老婆孩子在哪,哪里就是家。”家庭是張明衛考到夏津的動力,采訪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愛人侯蕾和女兒。
“2010年6月10日,我和媳婦在德州買了房。我記得很清楚,交完錢后,我們倆身上就剩下31塊錢。距離發工資還有10天時間,我們倆靠著31塊錢過了10天。”張明衛說起了過去的日子。
“雖然只剩下31塊錢,但我與媳婦仍在暢想未來美好的生活。買完房之后,我們每領一個月工資就添置一件家具。終于在2011年5月,家具買全了。”張明衛回憶起了浪漫往事。
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張明衛稱現在的生活“太幸福”。“我女兒兩歲三個月就送到了幼兒園,之前她經常說‘想讓爸爸媽媽一起來接我’。聽到這話時,我心里很不好受。現在問題都解決了,早晨醒來、下班回家都能看見老婆孩子,簡單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