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蒼山縣,菜農張春新的兒子張帆在醫院工作,多年來堅持不吃父親種的菜。“親眼看見他大瓶小瓶地買那些劇毒的藥,怎么吃得下?”張帆告訴記者,他吃的菜都是自己再去市場上買,雖然也不能保證其他人的菜是不是也有農藥,但是“起碼不知道實情,心里舒服些”。(5月29日《新快報》)
做兒子的卻不“信任”老子,這到底是為什么?因為老子在菜里“下毒”,兒子恰恰懂這行,不想早早就“掛了”,所以堅決不買老子的帳。作為老子的張春新自然郁悶,“誰家的不是放了藥的,我放的反而是量比較少的,你去買的那些,藥更多。”
這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問題中,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相比于“南地北鈣東鞋西毒”其名之盛,這則故事透出了小人物的蒼涼感。當了40年菜農的張春新,用賣菜的錢辛辛苦苦地將兒子養大,臨到末尾,兒子卻光顧別人的生意。脾氣大點的老子,肯定會被這個“不肖之子”活活氣炸。張春新沒有這么做,他依舊再菜里“下毒”,反正兒子不吃,自有別人吃。
當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吃上自己做的飯菜。但是張春新,為什么不想法改變一下,讓兒子敢放心地吃自己種的菜呢?因為在張春新的周圍,大家都這樣做,套用該地農資店主的話說,你不這樣做,顯得你不專業。當某種做法成為一種習慣,并在四周散播開來,即使違法,也很難再去改變。特別是在沒有嚴格外力的糾正下,這種行為就愈發變得根深蒂固。因為在這里邊,道德缺位,人們做這件事手到擒來,并不覺得難為情。
兒子寧愿暗地里被別人“騙”,到市場里自行買菜,也不愿領老父親的關愛,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我們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地步。不法商販什么時候都有,但是像如今這樣,假羊肉、毒生姜、毒大米等一個接一個出現,的確讓人震驚。“市場上買了我的菜,裝了車就運到外地了,賣菜的過程中沒有其他檢查環節。”從張春新這句話中,筆者讀出了如此多食品安全問題的主因。
兒子不吃老子的菜,這已不僅僅是一個食品安全問題,更加事關社會倫理道德。當有一天,不信任感彌漫到整個社會,像張帆這樣“眼不見心為凈”的鴕鳥心態,也尋求不了安慰了。
相關報道:濰坊毒生姜調查